如果你想知道人们是如何理解他们的世界和生活的,为什么不跟他们谈谈呢? 本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部分是概念与基本理论。在这一部分,作者用四章的内容介绍了和质性研究访谈有关的概念,不仅区分了研究性访谈与哲学对话以及治疗性访谈的不同,而且还从认识论和伦理方面对有关概念做了进一步的分析。这一部分可以看做是质性研究访谈的基础。第二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作者用十二章的篇幅详细地介绍了质性研究访谈的具体步骤和技术细节,从确定主题到正式访谈的整个过程,以及对访谈内容的加工建构和会话的语言等都作了详细说明。十分便于初学者学习和使用。
本书的特点如下: 1、本书基本上都是作者的研读大量原著的基础上,通过对帕森斯以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学理论潮流的探索与思考,提炼出西方新一代社会学理论大家理论中的精华,加上自己的分析和评述,形成介绍和研究相结合的精华。 2、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理论大家的思想,本书中的多数章节都安排节介绍其思想的渊源。 3、正是鉴于上述想法,我们在介绍这些大家的思想时,觉得应在切题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全面的详尽,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 4、西方的社会学理论是植根于西方国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之中的。 5、在写作之前,我们亦认真讨论了本书应有的风格。从作为社会学专业的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的角度出发,我们尽量做到对理论的介绍和读解的明晰与条理性,以便于读者理解。
抗逆力理论是伴随着积极心理学思潮发展起来的新理论。积极心理学认为问题是被建构的,身处压力 的个体可能出现问题,也可能表现为潜能激发和自我。遭遇压力依然保持能力和,就是抗逆力的 典型状态。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各个人群都面临着复杂多变的挑战,如何面对挑战保持弹力,使身体的 抵抗力与心理的抗逆力都得到发展,是每一个社会个体必须思考的问题。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培育具有 抗逆力的青少年是社会、学校、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抗逆力研究(运用于学校与青少年社会工作)》 以界定和解读抗逆力为基础,结合在学校开展的团体辅导与个案咨询,连接家庭和社会的生态环境,探讨 并展示了将抗逆力研究运用于学校社会工作、青少年 社会工作的实务与行动。 《抗逆力研究(运用于学校与青少年社会工作) 》由田国秀主编。
以严肃的心情深究美国历史文化的惊人真相;以轻松的心情进行趣味盎然的美国文化之旅。 《美国的弑母文化》从构思到完稿,历史学者孙隆基耗时近四分之一个世纪。作者从“弑母”这一新颖的角度,深度剖析美国20世纪的历史文化。 作者从百余部好莱坞影片以及美国上个世纪的众多小说、诗作、电视剧作等材料着手,运用历史学、影视学、心理学、社会学、性别研究、女性主义等相关理论,剖析并证明了“弑母”文化乃美国20世纪大众文化的主流。 本书分析了如达尔文、尼采、怀宁格、劳伦斯、弗洛伊德、苏理文、马尔库塞等人是如何影响美国的重要人物和作品的,还解答了美国文化史上一些重要话题,如原野理想、杀父娶母、大妈咪主义、边疆理论、世纪末思潮、白色愿望时代、杜鹃窝情结、性别教条、阳具型女人、多样相的等等。
本书从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现代青年作为一个群体与工业化以及现代社会的关系,探讨了从社会学视角研究青年问题的理论范式和学科特点,从青年的社会化进程、青年文化的形成、青年运动的特点、青年世代与代际关系特征、社会的青年化等角度探讨了青年群体的内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本书作为一本从独特学科视角来探讨青年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的论著,为当代中国青年研究的深入提供了学理支持,为改进党的青年工作,提供了政策参考,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不论是个体生活的形式还是社会生活的形式,它们郡不能像我们的内心世界那样变化发展,而往往是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一种稳态。因此,这些形式偶尔超前或落后于我们的内在心理世界,实属天性使然。在某些更为特殊的场合中,当生活的发展变化快于形式并破坏了形式时,它走向了完全相反的另一面,也就是说,生活创造出了超前于自身的形式,而这些形式的涵盖范围远大于生活。
本书拟收入费孝通先生三部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和《乡土重建》。这三本书是费先生开始尝试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社会进行概括的代表作,比较凝练地体现了费孝通对这一问题的集中思考,实际上它们在他写作中也是一个系列。本书正是这三本小书的汇编本,希望能借以对费孝通先生的乡土社会研究作一全面而地呈现。
本书围绕“科学革命与社会发展”这一重大的、全新的和内涵丰富的主题,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和视点进行全面的梳理,按照逻辑和历史统一的原则进行研究体系的构架。本书首先总结和分析了历史上历次科学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后果及启示。其次论述和分析了世界新科技革命兴起的背景、内容、高技术的主要前沿进展和主要国家发展高技术的对策和启示。最后以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主线,探讨了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发展、对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的进步的影响,同时深入剖析了现代科技所带来的负作用,并对各种科技社会价值观进行了评述。 本书作为跨学科研究成果,适合于关注当今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社会各类人员阅读,特别是对高等院校理工科和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各类学生开阔视野、培养科学和人文精神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知道睡在我们床上的人是谁,但我们的伴侣却不太确定那个睡在我们脑海中的人的名字。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或几个无限详尽、有时无法摆脱的性幻想,而这些性幻想是我们永远也不想轻易泄露的。 在你阅读本书中超过1000个性幻故事想时,请你不要只关注它们的文字和内容,而且还要关注它们在你内心深处激起的情绪体验,这样才有可能挖掘出性幻想的深层含义。比如说,如果你对书中所提及的每一个性幻想都感到震惊,那么有足够理由可以说,你应该出生于一个思想较为禁锢的家庭,你的父母认为幻想是危险的。如果你觉得这些性幻想大多是能带来唤起的,只是有些令人厌恶,那么你就有着比别人更加宽容的心理人格结构。至于那些令你感到很好厌恶和恐惧的例子,把它们视为疯子或者性变
2010年11月2日是费孝通教授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费孝通教授,本书选辑了费孝通晚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工作期间对己所传承的马氏功能主义学术思想进行回顾和反思的代表性文章5篇,以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同仁学习和讨论费老相关学术思想的研究论文9篇,合成本辑。一方面展示我们对费老学术思想的学习体会,另一方面则表达我们对费老的追思、缅怀和景仰之情。作为中国社会学发展道路的一个回顾,本书具有相当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