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的乡村——中国乡土影像志”系列一共包括四卷,四卷的主题分别为《古村掠影》《斯土风情》《铁犁挽歌》和《家园守望》。以图为主、图文结合,四卷总图片数 2000 余幅,总字数 80 万字。卷主要展示中国传统村落和村居形态的当代风貌;第二卷主要描绘正在渐行渐远的中国传统农村生活状态;第三卷主要叙述中国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第四卷则主要关注新的市镇建设和农民走出乡村开始迁徙的路径,展示新时期的农村、农民和他们的新生活。
“脸”与“面子”曾被文化观察家们看成是中国人性格的特征,是中国精神的纲领,或是统治中国人灵魂的女神。近代以来,许多海内外观察家、文学家、外交家及学者都不约而同地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并做过一定的描述与讨论。此书是迄今为止由中国学者写出的本有关此议题的学术专著。书中以科际整合的视角,独到的方法,首先对以往的议论和研究进行了评价与小结,然后通过对脸和面子的再定义,分别从脸面的原型、脸面的内核、脸面的模式、脸面的功能等几个方面,系统而详实地研究了脸面对于中国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整本书贯彻始终的思路都在于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人的精神特质及其表现是如何从实在性走向形式性的。
本书着眼于社会学本体知识,试图通过严谨的论述和明确而有根据的限定,构建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全书从微观社会到宏观社会,多角度展开社会学的丰富而生动的内容。作者注重知识的理论性、性、时代性和应用性,使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介绍技术人员的理性能够对事物和人进行最佳的组织,赋予它们各自的位置、角色以及消费产品。但是普通人悄悄地逃脱了这一组织。他们运用实践的艺术、巧妙的计谋和抵制的策略来创造日常生活。借助抵制的策略,他们改变万物及法则,以自己的方式将空间和使用重新占为已有。花招与捷径、施展计谋的方式、猎人的诀窍、变幻不定、叙述和新词、数以千计的发明实践向有能力发现它们的人们证明了寻常人并非盲目顺从,并非消极被动;相反,他们在使用既定产品的过程中,在野外的自由中实现了分离。野外的自由,每个人通过它尽可能地去感受社会的秩序和万物的力量。十年前,米歇尔·德·塞托率先重建了实践的艺术中不知名的谋略,构建了消费社会的艺术。他具有开拓性的分析迅速普及,启发了诸多历史学家、哲学家和社会
《女太监》至今己再版18次,被译成30多种文字,发行量超过百万册,是杰梅茵·格里尔的惊世之作。《女太监》以深刻见地和大无畏的批判精神影响了整个现代西方女性的思想和生活,被人视为“现代经典”,与其多年后巨著《完整的女人》是珠联璧合之作。 作者分别以肉体、灵魂、爱情、憎恨和革命为切入点,以犀利的笔锋揭露了女性是如何被时刻囚禁于传统思想的“牢笼”之中,被按照固定的模式培养,并在消费市场和浪漫爱情的双重推力之下成为一名“被阉割的人”。深入探讨了爱情和家庭的本质,对传统社会为女性设定的“刻板印象”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为女性了解自身和社会现实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并为其摆脱成为“女太监”的命运,提供了具有实践性的行动指南,为女性长期被压抑的情感提供了出口,同时也为中国读者带来了当代西方女性的另类
《自然社会:自然法与现代道德世界的形成》研究的中心议题自然法问题。作者将之作为西方现代思想的原点,聚焦于现代自然法学派的第一代人物,以此来论述西方现代道德世界的形成。现代自然法学派,对于理解塑造现代世界的一系列基本政治学说和道德思想具有关键意义,这一点早已为学界所知。无论是政府必须基于社会成员的同意和授权的社会契约论思想,还是经济生活中的财产与所有权的学说,大到国际法与国际社会的概念,小到自主的道德个体形象,以及个人的自然权利和自由平等的概念,所有这些现代人在公共生活和私人领域中经常遭遇的观念和制度,其根源都是现代自然法学派的著作。然而,对现代自然法学派的广泛研究,却很少深入触及到这些常见理论背后隐含的现代政治道德思想对人性的真正理解。本书基于晚近国际学界对有关问题的文献,
本书是“社科文献精品译库”之一,全书共分7个章节,主要对农民、农业劳动者及其企业和社会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变迁的力量和机制、家庭和经营、企业家及其决策、农业劳动者的职业和状况、国家中的农业劳动者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