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01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02 经济与社会(第一卷) 03 经济与社会(第二卷,上下册) 04 罗雪尔与克尼斯:历史经济学的逻辑问题 05 批判施塔姆勒 06 学术与政治 07 社会科学方法论文集 08 韦伯政治著作选
坚持从梳理资本的历史脉络中洞察信息社会的本质,借助勾勒贝尔、吉登斯、哈贝马斯、卡斯特等重要信息社会理论家的论述优劣,敏锐揭示了信息社会成为当下资本主义的核心特征,展示出商业文明覆盖全球的所向披靡之势,而政治压力与商业、技术迷思经新自由主义经济的整合,严重消弱了公共服务与民主基础。
本书系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成果,由社会学所李培林担任课题负责人。全书共分七篇二十七章,从理论到方法、从历史到现状、从微观到宏观、从总体到具体,全面梳理了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脉络、取得的经验和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其涵盖面之广,内容之全,堪称一部社会工作的百科全书。无论对于社会工作学科的发展还是对于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推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复旦·哈佛当代人类学丛书: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作者阎云翔有过非同寻常的生活经历。他曾经在中国北方农村当过羊倌和乡村故事员,后来又在北京大学读本科,在哈佛大学读研究生,在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担任人类学教授。一路走来,他完成了一部关于中国北方农村礼物馈文化的名著,以及另一部考察过去30年经济改革的深刻影响下,这个村庄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变革。在这部新作中,阎云翔记载了一场正在日常生活领域重塑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变革,其中最深层的变化是,道德坐标和道德体验的转型。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阎向我们展示了今天的中国文化正在见证并孕育着一种新的个体主义。这种个体主义在过去是不可言说的、不成熟的,甚至在政治上是不被接受的,而如今却公开地发挥着影响力。中国人的自我与人格已经变得与以往不同了,就像他们的地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何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础问题。本书以问题意识为引导,在研究视角、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创新性尝试,着重探讨实践如何表达理论创新的诉求、理论创新如何实现以及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三个问题,尝试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逻辑,旨在总结历史经验,为我们自觉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借鉴。
本书立足于女性的立场,运用大量可靠的手资料,结合各种案例,对男性女性这一普遍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心理学、社会学、犯罪学、法律和历史分析。内容涉及法律中有关的条款分析,战争中存在的问题、种族间(主要是白人和黑人)问题、监狱问题、警察等问题。此书一出版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并被列为“经典”。根据大网站网站统计,有478部重要的著作引用了本书中的相关材料和数据。《新闻周刊》把此书评价为“一部对问题最为详细的研究,迫使读者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这个具有毁灭性的犯罪”。《纽约时报书评》把本书列为本年度最杰出的图书之一,认为本书是一部“冷酷的史实,不朽的作品……一部值得一读的著作”,“它立足于的政治史档案、的社会学以及男女在法律上固有的、根深蒂固的不平等。简明而通俗,布朗米勒写就了一部具有持续社会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