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个体的行为是无法预知的。但是,当个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群体的行为反而表现得有章可循,于杂乱中显现秩序和稳定。这是为什么呢? 围绕这一问题,作者从统计物理、生物化学等自然科学中探寻其中的缘由,发现了自然与社会之间奇妙的结合点,以及它们共同的法则。从细菌生长的形态到交通流的运行,从流体相变到政治结盟,从电脑网络到市场交易,等等,莫不于纷繁多样中遵从一致的奇妙规则。 结论或许令人充满遐想,论证的过程却平易生动。作者小心翼翼地择取例证,谨慎地遣词造句,以所有人都看得懂的方式,讲述各门类的知识与道理,实属少见。
深厚的功力和独特的视角,才能使古老的历史学焕发生机;丰富的学养和精妙的取向,才能在论述重大问题时举重若轻。本书是汉学大师杨联升先生发表于《哈佛亚洲研究杂志》上的关于中国制度史和经济史的系列论文之结集,也是杨联升先生厚积而薄发的学术结晶。全书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而平易流畅的文字使本书在极具学术价值的同时,又有很强的可读性。 本书收入选自1946-1957年《哈佛亚洲研究杂志》的我的九篇论文。除了一篇相当宽泛性的有关朝代轮廊的文章以外,都涉及到了中国政治、社会和经济制度史的问题。把这些文章辑到这里,是为了使中国历史的研究们更容易见到。在本书的末尾,把对印刷错误和文中错误的勘正收在了一起,并附上了参考书目和有关材料,以使内容能够不致过时。每一处的注释编码系统都指出了相关的《哈佛亚洲研
本书是国际教育学专家、叙事探究方法论的创始人之一瑾·克兰迪宁的新作。该书阐明了叙事探究所包含的本体论和认识论观点,解释了叙事探究中经验故事(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强调了叙事探究所包含的关系性伦理,指出了进行叙事探究实践需要注意的问题,并且辨析了在当今教育研究叙事转向的潮流中,叙事探究所坚持的主张。通过四项叙事探究的实例,以及对这些实例的剖析,该书详细展示和解释了开端于讲述故事、开端于生活故事以及自传性叙事探究的方法、步骤和过程。
《汉译经典:知识社会学问题》是马克斯·舍勒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从实践理性的角度出发,对社会哲学的基本问题,特别是知识的现象学问题和社会哲学中的知识现象进行了透彻的分析。舍勒认为知识社会学是文化社会学的组成部分,他把观念、价值、知识的领域称为理念要素,把自然与社会的实在称为现实要素。这些要素在历史上有其发展过程,即所谓“三阶段定律。最早阶段,血缘或亲属关系最为重要;次一阶段是政治权力;則是经济因素。舍勒并且认为:团体知识先于个体知识;个体知识需以团体知识为前提才能产生,没有团体知识,个体知识也就无从展现。在知识和信息飞速增长的当代,舍勒的知识社会学理论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在中外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穷人如何成为穷人、被看做穷人,取决于与他们同在的“我们”——既非贫穷也不富有的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我们如何赞许或者反对这种生活方式,这些“如何”投射了关于我们自身的现实。 当生产者的社会转变为消费者居多的社会,穷人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事:“成为穷人”曾经的意义来源来自于失业,今天,它的意义主要来自于有缺陷的消费者(flawed consumer)的困境。 鲍曼在本书中回顾了工作伦理的起源,现代社会的转变,福利状况的影响和穷人被社会化生产以及文化界定的新路径,并提及穷人与贫穷可能的未来。他勾勒出在当代穷人的故事里被忽视、过度解读和被隐藏的部分,并试图回答:贫穷能够用普遍公认的方法来对抗和征服吗?
这是有关正式组织内成文规则的一本书。它使用一个特殊组织:斯坦福大学的观察资料,用以发展有关成文规则变化方式的思想。成文规则是组织历史中的一种特殊因素,它们在形塑组织事件的同时也受到组织事件的影响。成文规则的创建、修订和废止,它们留下了历史痕迹,并且具有可见性和持久性。由于这些特性,成文规则为实证探索组织历史动力提供了自然数据。它们绝非那段历史的整体记录,但它们形成了可获取的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档案资料。 尽管这里所叙述的研究包含了一些有关规则变化之特殊事件的定量观察,但本书的研究主要是关于规则产生和变化的历史模式和统计特征的定量调查。希望从这些数据中获得的思考对规则理论以及组织变迁和学习理论都有所贡献。相对于变化的实质内容或者个别特定规则的实施而言,本书的分析着重强调一群规
1996年5月,“索卡尔事件”出现后,在全球学术界爆发了一场科学家与后现代哲学家之间的大论战。这场论战涉及到对科学本性、科学趔的客观性和理性、科学方法、科学、技术与政治、军事、经济等社会因素的关系等等的辩论。众多的科学家,如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等纷纷投入保卫科学、保卫理性的斗争之中。而后现代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等却不断地借助于“外部因素”来“解构”科学、“解构”理性。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一场科学与“反科学”的论战,是一场真正的科学与人文的大冲突。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如此深刻的、影响面如此广泛的论战,它必将会对人类的文化与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收集了有关这场论战主要论文,作者大都是这场论战的主角,论文也主要是由作者自己的。本文集的目的是把这场论
《疾病的隐喻》一书收录了桑塔格两篇重要论文:“作为隐喻的疾病”及“及其隐喻”,桑塔格反思并批判了诸如结核病、、癌症等如何在社会的演绎中一步步隐喻化,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了一种道德批判,并进而转换成一种政治压迫的过程。文章最初连载于《纽约书评》(1978年),由于反响巨大,此后数年中两篇文章被多次集结成册出版(最近的一次重版是在2001年),成为了社会批判的经典之作。
本书中,周雪光教授以组织研究的诸种学术问题为导向,系统阐述了当今海外学术界影响至深的诸学术流派,如制度主义学派、交易成本学派、网络分析学派等对若干基本的组织现象的研究和看法,梳理了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在组织问题上思想交锋的焦点所在,并结合海内外大量组织现象的实例分析,指出了组织社会学研究的努力方向,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力和犀利的学术眼光,读来令人茅塞顿开。
情感社会学最近经历了一场复兴,对社会科学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定义并研究情感?情感是如何与关于结构、权力和机构的社会学争论息息相关的?《情感社会学》将全世界的学者聚在一起,以便达成进而拓宽从社会学视角对情感的理解。《情感社会学》作者把情感视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这一简化方法,而是在社会关系的体验中把情感进行概念化处理。《情感社会学》实证和理论分析的章节阐述了情感如何与交互性的社会学理论、身体、性别和交流进行关联。拓展社会学的研究范围,鼓励对相关学科的讨论,《情感社会学》(EmotionsMatter)提供了各种相关性视角,它们阐释了情感对社会学想象的至关重要性。
恐怖炸弹袭击、睾丸激素、1分钟相亲、Facebook、政治诽谤阵营怎样影响其他人?传统的社会心理学会列出一列你感兴趣的话题,但是却少将事实与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自我·群体·社会:进入西奥迪尼的社会心理学课堂(原书第5版)》14章深度剖析涉及了历具影响力的人物和历史事件,用哈佛经典案例式的大案例分析方法,“研究者如同侦探”将方法和应用融入故事。《自我·群体·社会:进入西奥迪尼的社会心理学课堂(原书第5版)》是人们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关系的指导性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