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的乡村——中国乡土影像志”系列一共包括四卷,四卷的主题分别为《古村掠影》《斯土风情》《铁犁挽歌》和《家园守望》。以图为主、图文结合,四卷总图片数 2000 余幅,总字数 80 万字。卷主要展示中国传统村落和村居形态的当代风貌;第二卷主要描绘正在渐行渐远的中国传统农村生活状态;第三卷主要叙述中国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第四卷则主要关注新的市镇建设和农民走出乡村开始迁徙的路径,展示新时期的农村、农民和他们的新生活。
《西方社会史》对于历史结构的探讨是有性的,作者们亲自进行了许多有趣的观察,并且利用这些经验材料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本书的修订本完成于1985-1987年之间,其时美国史学界正在开展一场“社会史学”应当转向“社会的历史”的学术大讨论,前者是指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元素例如家庭、妇女、经济、社会心态的专题性研究,后者却企图从整个上来把握社会的全貌,以此阐明社会发展的规律。《西方社会史》的作者们很显然是属于后一种社会史研究流派的,因为他们所论述的并非只是关于社会基本元素的状况,而是旨在阐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律。他们的见解,特别是他们从文化根源和社会基础出发分分析历史演化的因果,无疑为解释历史现象提供了一个种客观主义的新视野,对后来的历史学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遵循经验归纳法,以经验
“脸”与“面子”曾被文化观察家们看成是中国人性格的特征,是中国精神的纲领,或是统治中国人灵魂的女神。近代以来,许多海内外观察家、文学家、外交家及学者都不约而同地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并做过一定的描述与讨论。此书是迄今为止由中国学者写出的本有关此议题的学术专著。书中以科际整合的视角,独到的方法,首先对以往的议论和研究进行了评价与小结,然后通过对脸和面子的再定义,分别从脸面的原型、脸面的内核、脸面的模式、脸面的功能等几个方面,系统而详实地研究了脸面对于中国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整本书贯彻始终的思路都在于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人的精神特质及其表现是如何从实在性走向形式性的。
以严肃的心情深究美国历史文化的惊人真相;以轻松的心情进行趣味盎然的美国文化之旅。 《美国的弑母文化》从构思到完稿,历史学者孙隆基耗时近四分之一个世纪。作者从“弑母”这一新颖的角度,深度剖析美国20世纪的历史文化。
准确地说,本书所描写的并非“西方”的布尔乔亚(中产阶级),而是英法德美“各国”的布尔乔亚。彼得·盖伊想要读者注意的,正是19世纪布尔乔亚内部多姿多彩的差异性。这一次欧美文化旅行的向导人物,不是我们通常会提到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而是生活在维也纳的一位风流人物施尼兹勒,他当过医生,天赋却在文学领域,终以剧作家而名垂德语文学史。在家庭问题、性生活态度、内心焦虑、女权问题、工作态度、艺术品味诸方面,施尼兹勒的个人经验都有相当的代表性,是我们进入布尔乔亚文化内部的入口。 对那些想要了解19世纪和20世纪初西方社会文化史的读者来说,本书是上佳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