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社会性别为视角,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探讨了当代女性发展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本书共四章,章女性解放思想研究,包括五个专题,集中对中国文化史上有关女性解放的问题进行了回顾;第二章当代女性问题研究,包括四个专题,集中对当代女性发展所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讨;第三章西方女性文化研究,包括三个专题,集中运用西方女性文化,对女性解放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理论梳理与评述;第四章大学生婚恋研究,包括三个专题,集中对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婚恋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讲解与引导。
本书搜集和整理了有关拉美华人社会的中外文资料,运用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分析方法,对1847—1970年拉美华人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转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概括总结,其中关于拉美华人秘密社会的研究填补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空白。拉美华人既具有中国农民的乡土意识,又兼有少数种族的弱势群体心理,反映在社会实践中,他们在移民活动、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文化生活和社会组织等五个方面经历了重要的历史转变。本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拉美华人社会百余年演变的历史进行了具体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方志上海微故事:街区与建筑的记忆》是《方志上海微故事丛书》的部,故事主要选自“方志上海”公众号上发布的文章,内容集中在上海一些平日不太引起关注的老建筑和街区。一座建筑就有一段故事,一片街区就是一本典籍。建筑和街区可能就在你的周边,但是那些饱经沧桑外貌背后的故事很少会有人知晓和提及。“建筑是用建筑材料写出的历史”,它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的产物。“建筑是城市精神的体现”,细细品味会让你对这座城市产生更多的记忆和思考。
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变迁范围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的世界中,社会、经济、政治、环境上的转变让人眼花缭乱。《社会变迁的社会学》分部20章反思了两个世纪前在欧洲诞生的社会学这一学科中的各种变迁理论,重建并批判分析了从19世纪经典作家到当代社会学家关于社会变迁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并在综合前人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社会变迁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社会变迁,积极主动地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西学东渐历时300多年,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前一时期从1582年利玛窦入华传教到1724年雍正禁教,历时140多年,跨越16世纪至18世纪、明清两朝,其工作主要归于传教士;后一时期从1811年至20世纪初叶,近100年,集中于晚清,其工作不只归于传教士,还应归于西方商人与平民教授。1900年以后,由于留洋学生的归国,中国新型知识分子形成一定的规模,中国人开始了自主地引入西学,西方传教士在西学东渐中的作用渐显式微,退居次要地位。《传教士与西学东渐》主要介绍西方传教士在西学东渐中的历史活动。因此,对1900年以后的西学东渐不拟多作涉及,特别是由日本转口输入的西学,本书并不涉及
该书堪称关于18世纪中国乃至整个清代观念文化史方面的部研究专著,是一部史料翔实、内容丰富、逻辑严密、论证有力、创见迭出的开拓创新之作。该书从18世纪中国知识界选取近百个人物,按照伦照观念及其生活方式与学术、政治观念分门别类地进行考察,从多角度、多层次上展示了18世纪中国的观念变迁和社会发展画卷。这种开阔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大大突破了以往清代学术思想史研究的狭小圈子,拓宽了清代文化史
西学东渐历时300多年,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前一时期从1582年利玛窦入华传教到1724年雍正禁教,历时140多年,跨越16世纪至18世纪、明清两朝,其工作主要归于传教士;后一时期从1811年至20世纪初叶,近100年,集中于晚清,其工作不只归于传教士,还应归于西方商人与平民教授。1900年以后,由于留洋学生的归国,中国新型知识分子形成一定的规模,中国人开始了自主地引入西学,西方传教士在西学东渐中的作用渐显式微,退居次要地位。《传教士与西学东渐》主要介绍西方传教士在西学东渐中的历史活动。因此,对1900年以后的西学东渐不拟多作涉及,特别是由日本转口输入的西学,本书并不涉及
本蓝皮书对过去一年湖南“两型社会”建设历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回顾与分析,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其中,主题报告传达了领导对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的指示与具体要求;总报告综合、多角度的论述了湖南“两型社会”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并就未来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部门篇从各个省直部门的视角,详细分析了湖南在产业建设、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两型”发展;区域篇对湖南14个市州的“两型社会”建设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分析;专题篇则从某个具体的角度,在某个侧面对湖南“两型社会”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实践篇以先导区、园区为例子,具体论述了湖南“两型社会”建设所取得的实践成就,并对国际先进经验进行了借鉴。
《产权的文化视野》从地方习惯权利的视角出发来分析雨山村的土地所有权。作者认为,现有农村土地所有权是一个多元结构,可以分解为实质上的所有权、名义上的所有权以及实际上的经营权三个层面,并分别列应于国家、集体及农户三个权利主体。作者同样认为,为了争取土地权利,人们会利用诸如神话、传说、地景、互惠与义务等地方文化观念,合法化“集体”“本村人”“大姓”等各个社群的权利。
本书同现有的与社区工作相关的著作不同,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由学者完成的学术著作,它是由农村社区的一线工作者和学者就农村社区如何发展共同研讨、总结提炼的成果。它包括了中国大陆民间组织所推动的农村社区工作的案例,呈现了关注农村发展的社会工作者、学者对这些案例经验所进行的理论对话和思考。作者认为,本书的研究就是一个行动研究,而本书的书写就是行动研究者对自己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书写。
本书收录了作者20多年来脚踏在祖国这块土地上所做的理论和学术探索的文章,其中对社会发展、全球化和中国道路这三个主题的讨论,是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长短不一的一人之言,它们不仅体现了作者本人长期以来理论和实地研究的探索历程,更是当下和今后仍为海内外学界和公众关注的重要议题。
中国的新文学思想,自一九一七年一、二月胡适和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到一九三七年的“八一三”抗战发生,共有二十年的历史了。(当然它的萌芽还早。)在这短短的二十年期间,一方面受了世界各国近二三百年文艺思潮的影响,一方面因为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变迁,使中国的文艺思想,或多或少的反映了欧洲各国从十八世纪以来所有的各文艺思想流派的内容,即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写实主义(现实主义)、颓废派、唯美派,象征派、表现派……以及新写实主义(亦称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动的现实主义,或新现实主义)。但是,人家以二三百年的时间发展了的这些思想流派,我们缩短到了“二十年”来反映它,所以各种“主义”或“流派”的发生与存在的先后和久暂,不象欧洲各种文艺思潮的界限较为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