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关于“生活”的书。它将中国20世纪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画卷铺展在人们面前。那些身边周而复始的生活琐事,看似细碎、平凡,却原来饱含着那么久远的源流,那么丰富的内容,那么精彩的故事。服饰、饮食、民居、交通、婚俗、两性、养老、丧祭、节庆、娱乐、社保……,作者将百年来的世态风情、沧海桑田浓缩在这尺寸之间。一饮一食的传承,无不浸透着中华古国的悠远传统;一衣一帽的变化,无不展示着神州大地的现代化进程。
在新传播技术的背景下,多学科学者汇聚一堂,就“城市传播”展开热烈的讨论和碰撞,《城市传播:基于中国城市的历史与现实(跨学科的视野)》就是其终成果。在《城市传播:基于中国城市的历史与现实(跨学科的视野)》中,“城市传播”犹如一根丝线,串起散落在不同学科、不同层面的“传播”,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丰富的“传播”图像。作为本跨学科研究传播之作,对于打开我们的学术视野,立足本土经验场域,整合多方力量,重新理解和构建传播,做出了重要的探索。同时,它对于我国未来的传播研究及传播学科建设,也不乏启示性意义。《城市传播:基于中国城市的历史与现实(跨学科的视野)》适合新闻传播学师生、研究者以及相关从业人员参考阅读。
该书是东亚地区较早自觉以医疗社会文化史的理念和方法探究中国疾病史的开创新研究。其通过比较广泛收集利用方志、海关报告、地方档案和报刊等资料,在比较系统地梳理了晚清民国时期发生在中国(包括港台)鼠疫以及霍乱等重要疫病的基础上,将疫病作为理解中国卫生“制度化”(也即卫生行政化)的契机,对近代中国引入和实施卫生行政过程的梳理进行了颇为全面清晰的梳理,并进在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脉络中,探究了卫生“制度化”对于中国近代化历史意义以及其特点和问题。是目前中国近代卫生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学术地位的研究著作。
本书结合历时与共时并重、主位与客位共呈的当代民族志田野研究方法和视角,通过大量具体生动的文献资料和田野访谈记录,系统阐述了中国东南地区三个畲族村落的族群认同与社会文化变迁经历,并以广泛深入的主位经历展现了当代华南畲族村庄“畲文化记忆与汉文化现实”的日常生活现状。
书中作者探讨了技术如何重塑人们对阅读的定义。数字阅读越来越受欢迎,更便利、节约成本、并把免费书籍提供给全世界的读者。但是,作者也指出其弊处在于读者很容易被设备上的其他诱惑分心、经常走马观花而非深入阅读。更重要的是,人们阅读方式的变化会影响了作者的写作方式。为了迎合人们阅读习惯的转变,许多作家和出版商的作品越来越短小和碎片化,或者更青睐无需思考和细读的作品。作者比较了纸质阅读和在线阅读的重要性,包括人们过分追求电子阅读会导致固有阅读价值的丢失。
本书稿是作者2012至2017年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权研究在当代中国变迁(项目批准号:12BFX014)”课题的研究成果。也是作者从事人权学术研究二十年来的第七部人权专著。本书稿先从通过理论上通过实证,分别考察与分析了现代与当代中国人权研究整体状况,主要目的在于揭示与比较两个时期人权研究的人权知识生产背后所折射的机理与特点,为进一步以中国问题为中心加强人权研究、实施我国人权战略提供理论支持,为提升与表达中国人权话语体系以及国际的影响力,贡献学术界的智慧。
本书所关注的主题,并不是“中国民族理论政策要往何处去”,而是“中国民族理论政策是由何处来” 。本书探讨了清朝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民族政策,并论述了其和新中国民族政策的渊源。本书的发现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现共产国际所强加给国共两党的“民族自决”政策与列宁本人的论述大相径庭,存在根本性的分歧与差异;二是发现孙中山先生的“国族主义”受到“政治化”的“美国模式”和“文化化”的“华夷模式”的双重影响;三是发现蒋介石集团的民族主义思想及其所炮制的“国族-宗族”论不仅没有继承反而是伪篡、歪曲了孙中山先生的“遗训”,从理论上阐明 “分治”与“同化”蒋介石集团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体两面”;四是澄清了蒋介石依据“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点炮制“国族-宗族论”的传言和误会,同时发现孙中山先生
如果说,圆形土楼是无始无终的诗篇,纵贯古今,一手拉着过去,一手伸向未来那么,具有方向性的方形土楼,就如一个文化的卷轴,尽情展示文明的走向。中共南靖县委南靖县人民政府编纂的《福建土楼故里南靖(中国福建民居瑰宝)》画册充分展现了南靖灿烂的历史文化,旖旎的自然风光, 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将以独特的魅力和神韵,进入读者的视野,烙在人们的心扉上。
目前市场上有各种版本的《中国陶瓷史》,分别对中国陶器、瓷器的区别和发展史进行了不同的论述。本书作者集近50年古陶瓷研究之成果,另辟蹊径,追本探源,以胎和釉的发展演变为线索进行研究,指出高温釉才是瓷器与陶器最根本的区别,并提出中国瓷器的五个发展阶段,即胎釉同源的灰釉阶段、胎釉同源的自然釉阶段、胎釉分制的自然釉阶段、胎釉分制的化学釉阶段、胎釉分制的长石釉阶段。这五个发展阶段孕育了两次大的制瓷技术革命,次是南北朝时期从胎釉同源转向胎釉分制,它为白瓷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工艺基础,第二次是17世纪制坯工艺、制釉工艺、彩绘工艺、装饰技法的全面革新,从而将中国的制瓷技术推向。作者在论述过程中,观点新颖,论理深入,证据充分,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书中对许多传统观点提出了尖锐的挑战,阐明新的观点和理论,
本书探讨了在全球化时代,尤其是在农业市场和食品工业中小农阶级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它指出,小农境地的特征是为追求自主性而进行斗争,并创建和开发一个自我控制的资源库,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作者坚定地指出,小农阶级远没有衰落或消亡。恰恰相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经历着复杂而又富于变化的再小农化过程。作者通过横跨30年时空的研究,为农业与农村发展过程提供了性的、发人深省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