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作者探讨了技术如何重塑人们对阅读的定义。数字阅读越来越受欢迎,更便利、节约成本、并把免费书籍提供给全世界的读者。但是,作者也指出其弊处在于读者很容易被设备上的其他诱惑分心、经常走马观花而非深入阅读。更重要的是,人们阅读方式的变化会影响了作者的写作方式。为了迎合人们阅读习惯的转变,许多作家和出版商的作品越来越短小和碎片化,或者更青睐无需思考和细读的作品。作者比较了纸质阅读和在线阅读的重要性,包括人们过分追求电子阅读会导致固有阅读价值的丢失。
目前市场上有各种版本的《中国陶瓷史》,分别对中国陶器、瓷器的区别和发展史进行了不同的论述。本书作者集近50年古陶瓷研究之成果,另辟蹊径,追本探源,以胎和釉的发展演变为线索进行研究,指出高温釉才是瓷器与陶器最根本的区别,并提出中国瓷器的五个发展阶段,即胎釉同源的灰釉阶段、胎釉同源的自然釉阶段、胎釉分制的自然釉阶段、胎釉分制的化学釉阶段、胎釉分制的长石釉阶段。这五个发展阶段孕育了两次大的制瓷技术革命,次是南北朝时期从胎釉同源转向胎釉分制,它为白瓷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工艺基础,第二次是17世纪制坯工艺、制釉工艺、彩绘工艺、装饰技法的全面革新,从而将中国的制瓷技术推向。作者在论述过程中,观点新颖,论理深入,证据充分,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书中对许多传统观点提出了尖锐的挑战,阐明新的观点和理论,
关权著的《近代中国的工业发展--与日本比较》主要研究民国时期的工业发展。本书收集了关于工业的主要统计资料,并针对资料进行了整理和估计,在此基础上做出了相应的分析,其中很多资料是抢先发售进行全面的挖掘和整理。虽然资料只反映了部分年份和地区工业发展的特征和变化,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这个时期中国工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本书还研究了日本近代工业发展和技术创新问题。由于日本的工业化早于中国,也由于拥有较好的统计资料,关于日本的分析不是仅局限于工业发展本身,而是拓展到技术创新。我们将日本工业内部的行业分为近代行业和传统行业,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区分和解释,认为传统行业在近代发挥了更大作用。 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了两个认识。靠前,在近代,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差距一直未能缩小,甚
该书是东亚地区较早自觉以医疗社会文化史的理念和方法探究中国疾病史的开创新研究。其通过比较广泛收集利用方志、海关报告、地方档案和报刊等资料,在比较系统地梳理了晚清民国时期发生在中国(包括港台)鼠疫以及霍乱等重要疫病的基础上,将疫病作为理解中国卫生“制度化”(也即卫生行政化)的契机,对近代中国引入和实施卫生行政过程的梳理进行了颇为全面清晰的梳理,并进在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脉络中,探究了卫生“制度化”对于中国近代化历史意义以及其特点和问题。是目前中国近代卫生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学术地位的研究著作。
本书收录了作者讨论商品经济、市场理性和社会公正的二十篇论文。他在自序中称,这二十篇文章大致反映了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的学术与心路里程。他坦言,这个旅程是从八十年代的问题研究到九十年代的主义议论的过程。这二十篇文章构成了秦晖自己所云“问题—主义—问题认识”循环中的一环,而贯穿其中的是对自由的价值关怀。秦晖先生将这二十篇文章置于三个标题之下,即“古典商品经济与古代社会”、“市场理性如何实现”和“市场、改革与公正”。部分的七篇文章是研究问题的成果,讨论的主要对象是汉代的商品经济。表面上看来,它们与自由无关,实则在严谨的学术叙述之下,秦晖先生在字里行间隐藏着他的关怀。第二和第三部分的文章是所谓的“主义”部分,直接围绕着自由和公正展开。除自序中的扼要心路介绍之外,作者
聚焦中国农村改革,讲述农村悲欢离合。40年,200多个故事,200多个镜头,写就一部中国农村改革“史记”。本书以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为背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了中国农村1978—2018年这40年间的巨大变化。书中收录了作者在农村调研期间拍摄的多幅照片,其中很多在中国新闻摄影评比中曾获得奖项。这些有着独特视角的照片和文字,真实记载了中国农民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日常起居,展现了中国农村40年来在经济体制、社会生态、乡村面貌、中国农民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深刻展示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广大民众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