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需要为那些在社会交往中有痛苦或者痛苦的始作俑者提供服务。然而这些社会交往关系——不管是同伴与伴侣之间,还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其质量和特征深深根植于每个人自身情感性养育的历史中,不利的童年关系经历往往会导致成年生活中关系的混乱。《依恋理论与社会工作实践》对那些源自依恋理论及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进行了全面且颇有见地的分析,从而能帮助社会工作者理解、评估案主混乱或者失调的情感关系的性质与起源。本书在社会工作这一明确的背景下,详尽地评述了核心概念和理念,为开展敏感的专业评估以及人性化的实践提供了一个精巧、易懂的基础。
新的社会阶层社会整合,不仅要立足于新的社会阶层成长的基本逻辑,还要着眼于国家双重转型的内在需要。一方面,新的社会阶层是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社会分化的产物,要立足于新的社会阶层生活与工作空间,通过多元化参与、共同体建构,为新的社会阶层发挥作用、健康成长服务;另一方面,要立足于国家双重转型的基本要求,从当代中国政治建构逻辑人手,把新的社会阶层看作当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社会基础和现实背景,探讨将新的社会阶层纳入既定政治体系的方式。
本书是由南都公益基金会支持的“中国草根组织的功能与价值”项目的研究报告。所谓草根组织,是指自发的(民间性)、自治的(独立性)非营利组织。书中通过三部分阐述中国草根组织的价值和功能,一介绍本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草根组织功能的理论解析;二,分别从个人、公民社会、政治系统、市场系统四个方面阐述和剖析中国草根组织的价值和功能;三,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中国草根组织的成因和发展状况,并对草根组织的未来发展给出建议。
《中国城市底层群体研究》包含了多个以底层群体为主要对象的实证研究。研究显示:一方面,底层群体作为转型期各种社会变迁的结果之一,正面临着相应的社会压力,产生的社会风险;另一方面,底层群体正在逐步走上社会舞台,成为影响今后社会持续转型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书从五个维度对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数据管理服务问题展开研究:一是科研人员科研数据共享行为研究,从理论角度分析科研数据管理要素及其作用关系。二是科研数据管理与服务实施关键问题研究,从实践角度揭示科研数据管理要素及其作用关系。三是以社会科学领域的数据管理平台作为切入点,研究社会科学领域科研数据的管理服务问题。四是社会科学领域学术期刊的科研数据政策研究。五是从宏观理论和微观实践两个层面提出推进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的对策建议。
本书是郑杭生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重点项目“中国社会转型期个人与社会关系研究”(01ASH002)的最终成果,提出了“社会互构论”这一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社会互构论”是在以前提出的“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等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所奠定的基础上,将世界眼光和本土特质相结合,进一步深化和提升的结果。这一理论以现代性之全球化与本土社会转型为背景性视阈,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主题,通过对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具体研究,探讨了我国社会转型加速期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结构和组织模式的转换与变迁,揭示和阐述了这一总体过程和重大现象的本质。这项成果对我国社会学理论建构具有开创性和里程碑意义。
《冷战后的日台关系》侧重阐述冷战结束20年来日台关系的发展,涉及到日台关系的各个主要方面和问题。《冷战后的日台关系》从历史的轨迹出发,认为冷战后的日台关系就其源流而言还是冷战时期日台关系的延伸和发展。冷战后的日台关系之所以会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很大程度上缘起于国际格局的变化,特别是与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有密切关系。与此同时,日本、各自的政治转型也给日台关系注入了若干新的内涵。就此,作者从“人文纽带日台关系演变中的社会文化因素”的角度,分析了对维系日台关系有着潜移默化影响的文化因素和人脉关系。对日本的“帮”、的“日本通”进行较详细的梳理和解剖,厘清推动日台双方在冷战后相互接近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对日本和的当权者维系双边关系发展的战略意图及其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新世纪日
《村落空间与国家权力》的主要内容包括:章绪论;第二章支配变通:国家政权与基层社会的互动性结构;第三章地权重购:国家政权与村落社会的关系变迁;第四章经济制衡:经济制度与村落公共权力变动;第五章生育控制:公私领域的国家权力彰显;第六章村民自治:国家与农民关系在乡村的重构。
“德国的社会结构正处于逐渐分化瓦解的过程中”,该观点绝非耸人听闻。本书作者从不同角度向读者展示了德国社会结构中日益壮大的两端:只占德国人口1%的财富阶层如何通过资本市场不劳而获,却拥有社会总财富的36%;靠社会救济生存的庞大失业人群如何发展出其独有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这两个在德国社会构成中日渐孤立的群体又是怎样促使金融和社会救助行业得以畸形地快速发展,一跃成为德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而谁来为德国的金融危机和巨大的社会福利支出买单?答案只能是依然代表着德国精神的中产阶级。 曾经让德国人引以为傲的社会制度是否已走向歧途?它的出路又在何方?这需要读者自己在本书中寻找答案。
《中国女工: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是一部关于打工者主体的权力、欲望与抗争的民族志研究专著,也是一部关于打工妹的政治学,作者为读者呈现出了工厂中支配与抗争之间的复杂关系,打工妹生命中所经历的梦魇、尖叫与身体痛楚,正是她们在国家、资本与文化的巨大张力中进行抗争的形态。
《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既是对这一空间转向的追根溯源及影响探讨,又是把理论研究扩展到实践方面的一个努力。我们如何思考空间、如何思考诸如地点、方位、景观、建筑、环境、家园、阐释、区域、领土和地理等相互关联的有关概念?相信掩卷之余读者自会有所心得。
本书是由南都公益基金会支持的“中国草根组织的功能与价值”项目的研究报告。所谓草根组织,是指自发的(民间性)、自治的(独立性)非营利组织。书中通过三部分阐述中国草根组织的价值和功能,一介绍本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草根组织功能的理论解析;二,分别从个人、公民社会、政治系统、市场系统四个方面阐述和剖析中国草根组织的价值和功能;三,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中国草根组织的成因和发展状况,并对草根组织的未来发展给出建议。
本书收集了14个的本土社会工作案例,覆盖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不同方法,集中展现了一线社会工作者的实务能力。我们邀请了5名香港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为案例进行翔实的点评。5位老师拥有丰富的社会工作实务经验,能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也了解本土情境,他们的点评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和学生理解什么是的社会工作实务。
前一中译本的译者张旭春文笔生动,善于整合意译,在十多年前没有网络搜索、身体理论也是初进大陆学界的情况下,译文质量已属难得。目前这个译本,每字每句都核对过原译本,奥尼尔修改的且不论(改写甚至重写的大约30%,越往后的章节比重越大),旭春兄对我自己译文的更正,至少与我对他译文的改动一样多。遗憾的是前一种更正现在的读者已经看不到了,这是必须申明的,我必须为此感谢先行者。有些地方我出于“社会学学科本位”(一个或许会让奥尼尔本人很恼火的说法),谨守我所认为的专业术语,也许反而不能达到原译本文字上的流畅或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