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为《琼崖农村》和《海南岛的产业》两书的合辑。《琼崖农村》分“琼崖农村经济研究”与“琼崖考察记”两篇,并配插图和各类统计表。在上篇中,他主要针对海南岛的农业经济做了宏观的描绘,主要对土地分配、农业经营、农民阶级、租佃关系、剥削作用展开了综合的分析。该书是海南经济史上不多见的直接采用实地调查,而后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的学术著作。《海南岛的产业》分为八章,分别讲述海南岛的“地理及人口概况”“交通”“气候”“农业”“林业”“矿业”“产业之展望”“日人在本岛产业之开发”等内容。如果将此书与《琼崖农村》相比较,此书堪称海南岛开发的全书,特点是对海南岛自然环境与自然条件有全面的介绍,可以看作是林缵春在20世纪30年代研究积累而后发的新成果。
分化与整合是社会发展的一体两面。有分化、无整合,社会必然撕裂;有整合、无分化,社会必然冻结。我们当前所处的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利益矛盾和冲突逐渐凸显。因此,如何应对社会结构变迁、维护社会稳定,并且适时地推动政治现代化,是《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系列:现代化进程中的阶层分化与政治整合》力图回答的问题。《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系列:现代化进程中的阶层分化与政治整合》深植现代化启动以来的历史图景,深入研究和比较中、英、美、日四国在各自发展进程中,如何实施政治整合来维持社会稳定、推动政治发展。总结了英国“妥协渐进”的政治整合模式、美国“多元均衡”的政治整合模式、日本“集团主义”的政治整合模式,指出了发达国家阶层分化与政治整合的不同阶段和转换原因。回到中国本身,分析了中国1949年以来阶层分化与政
绿色化发展已成为国际共识和时代潮流,也是当代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念和路径。本书针对中国城乡开发建设、运行与自然生态资源环境之间的核心冲突和关键矛盾,结合国际发展趋势和案例经验,研究提出中国城镇化与城乡发展建设绿色化的理念、目标、路径、行动引导、技术体系和政策支撑保障,形成系统集成性解决方案,旨在指导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与城乡发展建设的改革创新实践,促进我国城镇化与城乡发展建设绿色永续发展。 本书适用于城乡规划专业人员阅读。
本书是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基金项目《民族文化与多元一体》和1996年国家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重点资助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关系新观察》的研究成果,重点介绍和讨论了国内外的族群理论,突出前沿,填补了国内族群理论研究的空白。本书在辨析族群、种族和民族的名实源流的同时,介绍了国外族群理论,对族群作新的观察和分析;在讨论中国族群观念的时候,分析了民族识别和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强调了种族、族群和民族的互相渗透;还深入分析了语言和族群文化、民族与国家、多元一体与民族主义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中国族群生活方式的变迁;,展望了族群理论的一些新视角和发展趋向。族群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具有超强的生命力,也具有非凡的可塑性;容易适应“国家话语”,为多种社会冲突和社会革命提供了动力
社会工作者需要为那些在社会交往中有痛苦或者痛苦的始作俑者提供服务。然而这些社会交往关系——不管是同伴与伴侣之间,还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其质量和特征深深根植于每个人自身情感性养育的历史中,不利的童年关系经历往往会导致成年生活中关系的混乱。《依恋理论与社会工作实践》对那些源自依恋理论及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进行了全面且颇有见地的分析,从而能帮助社会工作者理解、评估案主混乱或者失调的情感关系的性质与起源。本书在社会工作这一明确的背景下,详尽地评述了核心概念和理念,为开展敏感的专业评估以及人性化的实践提供了一个精巧、易懂的基础。
文库取名“随园”,盖因南京师范之老校区,是在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院址上扩而大之,其地在南京城内清凉山东,小仓山下,据考证乃清代文学家袁枚“随园”之故地。“随园”早湮灭难考,袁枚在此所著《随园诗话》却久传不衰。青年们常喜以“随园学子”自称。昔日“随园”,亭台楼阁,堪称海内名园之最;今日校舍,雕梁画栋,享有“东方最美丽的校园”之誉。可见,“随园”二字,多少文化信息!以“随园”来命名这套文库,既发思古之幽情,又达传世之美意,更挟后学之襟怀,岂不善哉!“青年学者文丛”所收著作,多为本校40岁以下之青年学者的扛鼎之作。他们正负重登山,不上则下。为他们出书,无疑是提供一点促进的助力。他们的著作,也许不如“随园文库”那样圆润周至,精辟老辣,但是他们敢立一家之言,敢树之帜,在知识创新的呼声日
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在韩国社会当中以收入和资产差距为中心开始凸显的经济两极化,发展为以居住和子女教育等级化为主的社会两极化,社会两极化在经历了以消费生活为中心的文化两极化之后,引起了意识的两极化,使韩国加速了向彼此隔绝、断裂的“新身份社会”的过渡。因此,一直以来重视可见性指标的两极化理论,正处于应该考虑在意识层面重建理论模型的关键时刻。金文朝所著的《韩国社会的两极化(1997年金融危机和社会不平等)》作为对社会声音进行反馈的一环,主要以信息通信政策研究院在过去4年间所进行的趋势研究中的首年度(2003年)以及第四年度(2006年)的研究结果为写作基础,对社会不平等的原因、过程以及结果进行了探究。
作为对社会实在的“科学”认识,社会科学需要考察个人与周遭社会世界的因果互动,因而不可避免地要把个人行动看作社会因果结构或机制背景下的事件。《理解社会:从规范到机制》立足于当代科学哲学与社会科学实践在三个方面的新进展:一是科学哲学中关于社会科学因果性概念的争论,二是反自然主义的行动理论对“规范性”概念的理论贡献,三是对“社会机制”概念的讨论。作者徐竹认为,“社会机制”揭示了如何沟通“探究因果关系”与“追求规范性解释”这两大研究范式。
这是一个关于农村社会基础秩序研究的作品,人情是表达的载体,村庄社会结构是论证的视角,熟人社会是实践的场域。本书试图以农村社会的人情和人情秩序为例来探讨熟人社会的性质,所回应的问题是,熟人社会是如何可能的。本书以经验研究为基础,综合运用个案分析法、区域比较法、社会统计学方法,建构并论证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通过对人情进行社会机制分析,由此回应熟人社会如何可能的问题。
性从来不是孤立的,总是大社会的折射。过去的30多年间,中国的社会转型,促进了性的多元化,人们对性也持越来越开放的态度。《多元的性别》由方刚著,本书中,性学家方刚博士,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30年来中国的性与性别变迁进行了回顾:结合手的实证研究资料,对高收入者的性,酷儿的性、慕残者的性等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另外,从独特的男性研究视角,透视了男性选美,男性被性骚扰、男性气质的多样化、拯救男孩等大众关注的现象;最后,对两岸的性别意识、择偶标准等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多元的性别》适合性与性别研究者阅读。
为进一步促进都市文化的研究,进一步总结多年来都市文化研究的成果,进一步拓展都市文化研究的影响,上海师范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编写“都市文化研究文丛”,以学科分类编选。陈恒主编的《都市社会学》主要选编学者以汉语发表(或出版)与都市社会学有关的研究成果。
本书是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吴重庆教授自1996年至今已发表的与中国基层社会研究相关的论文的结集。作者“无主体熟人社会”概念,并将“无主体熟人社会”的形成置于“大历史”的视野下加以考察,籍此从某一侧面观察中国基层社会在革命及后革命时代的历程与特征。“无主体熟人社会”这一概念可以更为准确地揭示今日中国广大“空心化”乡村的社会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