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呈现的是有关1949—1994年间中国城市社会分层过程的系统研究。根据中国20个城市的居民样本的生活史,本书讨论了两个主题:(1)在国家社会主义下,中国城市中的再分配与社会分层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国家及国家政策在教育获得、劳动就业、组织中的晋升、明显的和潜在的经济利益分布等领域对个人生活机遇的影响;(2)对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的起源和程度的评估。作者在诠释国家社会主义中国45年历史的变化和持续性时,融合了社会学分析和对于历史背景的感受。迄今为止,这是关于中国社会分层最全面和最严谨的研究。
《中国绅士》是费孝通先生的英文著作China’s Gentry的中文译本。《中国绅士》于1953年在美国出版,以后又不断再版,在国外被当作教科书广为流传,费正清等著名学者曾多次引用《中国绅士》内容。《中国绅士》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知识分子问题和传统中国的绅士,二是乡村、城镇和都市。
本书是将日本作为素材来探究近代是如何改变家庭的一《21世纪的日本家庭,何去何从(第3版)》。该书探讨了走过资本主义近代化道路的社会所经历的家庭和社会性别的变化。落合教授将日本在1955~1975年形成的稳定的家庭结构命名为日本“家庭的战后体制”,指出随着支撑日本家庭的三大主要条件的消失,稳定的“家庭的战后体制”也将结束。书中运用大量的数据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家庭”的诞生、普及和变迁,还展望了21世纪家庭的新趋势.对家庭的多样性提出了诸多独到见解。 中国和日本虽然处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阶段,但两国社会都经历或正在经历着诸如离婚率的攀升,出生率的下降,单身家庭、单亲家庭、丁克家庭等新型家庭不断增多的社会现实,因此我们相信落合所提出的针对日本家庭的预测,也必将会给正在不断变
本书收集了14个的本土社会工作案例,覆盖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不同方法,集中展现了一线社会工作者的实务能力。我们邀请了5名香港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为案例进行翔实的点评。5位老师拥有丰富的社会工作实务经验,能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也了解本土情境,他们的点评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和学生理解什么是的社会工作实务。
分化与整合是社会发展的一体两面。有分化、无整合,社会必然撕裂;有整合、无分化,社会必然冻结。我们当前所处的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利益矛盾和冲突逐渐凸显。因此,如何应对社会结构变迁、维护社会稳定,并且适时地推动政治现代化,是《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系列:现代化进程中的阶层分化与政治整合》力图回答的问题。 《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系列:现代化进程中的阶层分化与政治整合》深植现代化启动以来的历史图景,深入研究和比较中、英、美、日四国在各自发展进程中,如何实施政治整合来维持社会稳定、推动政治发展。总结了英国“妥协渐进”的政治整合模式、美国“多元均衡”的政治整合模式、日本“集团主义”的政治整合模式,指出了发达国家阶层分化与政治整合的不同阶段和转换原因。回到中国本身,分析了中国1949年以来阶层分
本书章节主要内容如下:章讨论本研究主要概念和理论框架。第二章介绍本课题研究方法和田野工作。第三章聚焦于检视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地方形象促进联盟”的形成。本章将描述国家所启动的基层治理正式制度变迁,并进一步探讨基层政府和物业公司等商业组织管理社区和施行操控的主要方式。第四章通过检视城市行政管理末梢居民委员会改革的过程和结果,来反映在“地方形象促进联盟”的操控下,社区政治正式参与渠道存在的局限,进而揭示现有城市管理体制对市民参与和基层民主发展的制约。第五章基于在两个相邻小区开展的问卷调查,用定量方法考察了在上述行政和商业组织的极力控制下基层社区治理绩效的状况。本章还进一步比较了这两个小区在治理绩效上的差异,并用公民性水平来初步解释这种差异。为了探究导致上述社区治理绩效和公民性
基层管理制度是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国古代基层管理制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本书从县政之运作、胥役之污名化、乡官之嬗变、基层治理之非官方参与、户籍之编造与管理、法律纠纷之解决、普通民众之教化七个方面,对秦汉以来的基层管理制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并对法史学界长期存在争议的基层自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书认为,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王朝以县级政权为主导,以乡级政权为辅助,建立了大体上以百户(称里或甲)为单元的分区控制体系,并在宗族、士绅、豪富等非官方力量的支持下,对基层赋税、治安、户籍、诉讼、教化等各方面的具体事务实行有效管理,皇权的触角藉此从县级政权向下延伸,进入千家万户。
本书是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基金项目《民族文化与多元一体》和1996年国家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重点资助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关系新观察》的研究成果,重点介绍和讨论了国内外的族群理论,突出前沿,填补了国内族群理论研究的空白。
聚落作为人类聚居(或在某种程度上经济活动)的场所,是人地关系的基本单元。《欠发达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结合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进程,试图厘清欠发达区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地形环境、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影响因素下的聚落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进而揭示传统农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乡村聚落的发展规律,对于探索未来乡村聚落变化趋势,丰富聚落演变规律的相关理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明晰村落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欠发达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变》可作为乡村发展与规划相关人员及区域经济学、人文地理学、城乡规划等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参考用书。
为进一步促进都市文化的研究,进一步总结多年来都市文化研究的成果,进一步拓展都市文化研究的影响,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编写“都市文化研究文丛”,以学科分类编选。陈恒主编的《都市社会学》主要选编学者以汉语发表(或出版)与都市社会学有关的研究成果。
本书所呈现的是有关1949—1994年间中国城市社会分层过程的系统研究。根据中国20个城市的居民样本的生活史,本书讨论了两个主题:(1)在国家社会主义下,中国城市中的再分配与社会分层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国家及国家政策在教育获得、劳动就业、组织中的晋升、明显的和潜在的经济利益分布等领域对个人生活机遇的影响;(2)对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的起源和程度的评估。作者在诠释国家社会主义中国45年历史的变化和持续性时,融合了社会学分析和对于历史背景的感受。迄今为止,这是关于中国社会分层最全面和最严谨的研究。
本书收录了作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表的13篇文稿。这些文章从社会学的独特视角出发,围绕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对改革开放20年业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进行了的分析。这些文章指出:改革以来中国社会变迁意义最重大、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结构的剧烈、持续、深刻的变化。作者用:“转型与断裂”的概念来表明目前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表明20世纪90年代后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不同以往、有着自已特征的社会。从经济的、历史的、比较的角度诠释了国家、民间统治精英和民众的关系,以及农民工流动、社会稳定,市场转型等当今中国近切需要澄清和解决的问题。 本书的读者对象是社会学的教师,学生和研究者,也适合对中国社会感兴趣的人士阅读。
《中国绅士》是费孝通先生的英文著作China’sGentry的中文译本。《中国绅士》于1953年在美国出版,以后又不断再版,在国外被当作教科书广为流传,费正清等学者曾多次引用《中国绅士》内容。《中国绅士》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知识分子问题和传统中国的绅士,二是乡村、城镇和都市。
本书从社会性别视角质疑已有研究全球化、跨国主义和各国发展实践的理论范式,分析全球、区域、跨国及各国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通过强调理论和研究在形塑公共讨论、政策和实践方面的作用,推动理论、方法和实践的发展;通过赋权于各国、跨国和全球的女性和男性,推动女性主义行动;通过为学者、研究者、行动者、政策制定者、公民社会行动者和草根行动者提供一个平台,推动有意义的对话,促进积极的社会变迁。
《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增订版)》收录了25篇论文,分四个部分依次讨论市民社会概念的厘定、市民社会与社会整合等重大问题研究的勾连、援用市民社会模式对中国历史与现状所做的具体研究、以及全球化影响下的市民社会研究与全球市民社会问题,力求对中国市民社会研究过程中浮现出来的种种问题的思考及讨论加以促动,并为拓深此一题域中的本土性理论研究提供一些不可或缺的研究文献。《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增订版)》适合社会学的研究者和学习者。
《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前七章的内容组成了第1部分。章从对幼儿发展的需求的一些想法和通过创造性艺术体验而培养出的有创意的人的10种特性的目录开始。第二章向师范院校大学生介绍在具体描述艺术的每个要素和原理时,艺术语言的运用。第三章师范院校学生学习了让孩子看到艺术品和艺术家的很多方式。第四章为师范院校学生提供了孩子的艺术作品如何发展及合适儿童年龄的激发方法的知识。第五章强调了为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更加了解所处的环境,以及考虑以自己的感情作为艺术作品题材的重要性。第六章确定了教师的角色。第七章给未来的教师提供了鉴定并挑战有艺术天赋和特殊才能的孩子的方法,并且提出了为这些孩子提供合适的有创造性的环境的建议。第2部分的章节主要是谈艺术创作,并强调了运用平面和立体的材料工具进行多样和重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