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与社会成长》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立足于我国城市社会治理的实际,紧密结合“十三五”时期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通过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的基本脉络,深入考察社区转型(1978—1990)、社区建设(1991—2012)与社区治理(2013—2018)三个阶段的组织体系、权力结构、治理思路和政策举措,发掘和提炼各地社区治理的典型特征和实践经验,探索新时代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推进思路和具体路径。
本书是作者对珠三角代耕粮农和代耕菜农所做的民族志报告,运用当代社会学、人类学的经典研究成果,对代耕农这一底层劳动群体的产生背景、生活情况等作了细致而生动的分析,提出了权力实践的“微分学”和底层实践的“积分学”。作者特别提出了“无相支配”的论点,无相支配即没有面孔的支配,当具体支配的人转变为抽象的制度或生产方式时,无相支配便产生了。这种无相支配,既让代耕农无法维权,也使其劳动缺乏保障。
《嘉兴刻书史》主要考述和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嘉兴私人刻书家及其刻书活动,兼及官府、儒学、佛寺及其他刻书活动;考述了各个历史时期嘉兴刻本、稿本、抄本等在海内外各大图书馆的流布,以及入选国家珍贵古籍的地方志的流布。适合有关研究人员学习参考。
本书是系统研究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中产阶级婚姻家庭生活的专门著作,运用时人的日记、教区档案等大量外文原始文献,系统地梳理分析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中产阶级的日常家庭生活,并对其婚姻家庭生活情状和当时的社会风貌进行了描绘,资料翔实充分,文笔流畅,引人入胜。
本书选择中国工厂师徒制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以下两个问题:,对中国工厂师徒制的变迁过程进行分析,寻求师徒制技能有效传承的制度基础,同时解释师徒制陷入危机的原因;第二,揭示围绕师徒制变迁产生的行动政治图式,挖掘形塑制度变迁轨迹的动力机制,并对制度变迁理论以及技能形成与社会保护的关系进行理论思考。
王水雄编著的《博弈-结构功能主义(对和谐社会基本功能机制的探讨)》以“博弈结构功能主义”为理论框架,从社会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探讨选择、博弈与结构的调整,以及组织分化与社会认同机制,全面总结和提炼和谐社会的功能及其基本机制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结论:和谐社会的建构最核心的是其基本功能及实现机制的维护与建设,这需要关注物资、货币、权力、影响、价值或者承诺五个不同博弈层次的镶嵌性,以及博弈均衡实现路径的稳定性和开放性问题。“博弈一结构功能主义”有助于推进人们对制度配套问题的理解。
西方人类学诞生一百多年来,学派纷呈,各有见解,从不同角度做出建树。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创造的文化。不同群体社会文化异同的原因,探讨其发展规律。《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对文化人类学各个学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的理论和方法论。从学科诞生至当代人类学思潮,逐一作扼要的介绍,并加以评论。本着批判地吸收的原则,撷其精华。以供借鉴。《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引用中外文资料很丰富。作者联系中国人类学研究的实际,阐述了研究心得。
《党校教育规律探索》较系统地反映了四川省委党校在研究党校教育规律方面所取得的可喜成果,比如对党校教育规律的界定、对党校教育的基本特征的概括、对党校教育的基本规律、主要规律和具体规律的表述,以及党校教育总体布局整体推进规律的提出等,颇有新意,对我们深入研究党校教育规律是很有启迪的。书中收录的包括中央党校老领导老专家在内的四篇党校教育规律访谈综述,以及部分地方党校领导和专家笔谈党校教育规律的文章,广采博收,博采众长,熔诸家成果于一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党校系统党校教育规律研究的实力和水平。
中国农民工的流动包括在流入地定居、循环流动和向流出地回流三种态势。然而,长期以来,如何促使农民工城市化和市民化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返乡农民工群体却被忽视了。本书通过深入调查湖南省沅江镇80余位农民工的“打工-返乡”生活史为依据,开辟了农民工研究的新视域,呈现给读者的是进城农民工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徘徊与挣扎的生命历程。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人口的生育横式和死亡模式发生巨大变化.由解放前的高出生、高死亡,向高出生、低死亡,继而低出生、低死亡模式不断前进。60多年来.我国先后经历了年轻型人口结构、成年型人口绪构及老年型人口结构的变迁。21世纪我国迈人了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阶段.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就大陆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就已经过亿。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超过欧洲所有国家老年人日数之和。是世界上难一老年人口超过亿的国家。老年入是否得到体商地照护和关怀也是衡量―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稻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
《我是农民工--东莞打工生活实录》是一本关 于制造业农民工打工生活实录的图文书。全书以作者 占有兵16年的打工经 验为依托,以制造业农民工打工生活的空间为主线, 结合生命周期次线索,零距离记 录农民工的打工生活。从系统拍摄图片开始,作者用 了6年的时间,通过记录、访 谈、反思、写作,比较完整地记录下制造业农民工的 常态生活,同时保留了农民工在 各种常态生活下的本我情绪。
性从来不是孤立的,总是大社会的折射。过去的30多年间,中国的社会转型,促进了性的多元化,人们对性也持越来越开放的态度。 《多元的性别》中,性学家方刚博士,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30年来中国的性与性别变迁进行了回顾;结合手的实证研究资料,对高收入者的性、酷儿的性、慕残者的性等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另外,从独特的男性研究视角,透视了男性选美、男性被性骚扰、男性气质的多样化、拯救男孩等大众关注的现象;最后,对两岸大学生的性别意识,择偶标准等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
本书以徽州宗族为视角,利用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明清时期徽州乡村社会控制诸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实证研究。全书分为上编“明清徽州宗族的内部控制”和下编“族权与政权互动视角下的明清徽州乡村社会控制:以保甲制推行为中心”两大部分。上编集中讨论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内部的控制结构、控制实施主体、控制设施、控制手段及其运用、内部控制的主要领域和内容;下编主要探讨明清时期徽州境内宗族与保甲的关系状态,以及二者联手实施乡村社会控制的具体情形。本书的出版,在程度上填补了徽学领域的某些学术研究空白,开拓了明清徽州乡村社会史
社会工作者需要为那些在社会交往中有痛苦或者痛苦的始作俑者提供服务。然而这些社会交往关系——不管是同伴与伴侣之间,还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其质量和特征深深根植于每个人自身情感性养育的历史中,不利的童年关系经历往往会导致成年生活中关系的混乱。《依恋理论与社会工作实践》对那些源自依恋理论及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进行了全面且颇有见地的分析,从而能帮助社会工作者理解、评估案主混乱或者失调的情感关系的性质与起源。本书在社会工作这一明确的背景下,详尽地评述了核心概念和理念,为开展敏感的专业评估以及人性化的实践提供了一个精巧、易懂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