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社会组织论纲》与其说是专著,不如说是在不同时点完成的主题连贯的一系列论文组成的观点集合,一个由不同的旅程构成的观点之旅。在这本书中,但大部分则分别由课题组成员以论文、专著等形式公开发表。仅专著就计有《论基金会》《论行业协会》《社会组织概论》《论公民共同体》《论社会资本》《境外在华NGO》等多部。
聚落作为人类聚居(或在某种程度上经济活动)的场所,是人地关系的基本单元。 《欠发达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结合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进程,试图厘清欠发达区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地形环境、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影响因素下的聚落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进而揭示传统农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乡村聚落的发展规律,对于探索未来乡村聚落变化趋势,丰富聚落演变规律的相关理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明晰村落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欠发达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变》可作为乡村发展与规划相关人员及区域经济学、人文地理学、城乡规划等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参考用书。
本书是一部研究美国妇女运动发展的专著,以17世纪初北美殖民地的开发为起点,但研究视点主要还有落在二十世纪这一段百余年的时间跨度上。其间,贯穿着一根美国妇女运动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并呈不断深化之势的美国妇女运动发展的主线。作者长期从事美国社会与文化方面的研究,本书叙述和分析了美国妇女如何摆脱屈从心理而走上政治斗争的道路,最终通过联邦宪法修正案的形式获得美国公民政治权利这一斗争历程,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 美国妇女研究在我国还刚起步,作者对20世纪美国妇女的研究还只能算是这个方面作了一次小小的努力。希望能引起国内同仁和普通读者对我国妇女状况的更多的关注,为创造一个男女互相尊重、互相平等的社会而共同努力。
《黄土地的变迁:以西北边陲种田乡为例(文化类)》是作者对家乡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收集和整理,历经三年苦炼而成的一本文化人类学学术专著。作者以白银市种田乡为例,以文化人类学为视角,对传统乡村的社会变迁和文化变迁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主要内容包括乡村社会的历史变迁、民俗文化、方言土语、教育文化等方面。《黄土地的变迁:以西北边陲种田乡为例(文化类)》共有三部分,上篇“乡村社会的变迁”,下篇“本土文化的没落”,外篇“大灾难”。《黄土地的变迁:以西北边陲种田乡为例(文化类)》资料翔实,可读性强,已列入“人民·联盟文库”的第二辑,是了解西北乡村变迁的有价值的读物。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分化与政治发展研究:调节阶级阶层关系的理论和制度》阐述了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与政治发展的关系,由绪论和三个部分构成。绪论阐述了社会分层的原因、社会分层与阶级分层的区别和意义,提出了调适阶级阶层关系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的重要课题。部分提出了社会分层的标准,重点阐述了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包括阶级阶层结构)形成的原因、基本特征,并预测了社会结构的发展趋势。第二部分集中阐述了社会结构的变化所引起的政治理论的发展。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调节阶级阶层关系的理论与政治发展的问题。
在民族国家边界内外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动员和冲突政治,乃是当代政治生活中的重大课题。它们究竟怎样产生、缘何成败?它们具有何种性质,又将如何影响政治体系的演进?本辑所刊之专题论文,意在根据中国改革后的社会与政治经验,择要考察劳工行动、网络动员、邻避运动等现象,增进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并呈现新的研究议题与进路。在主题研讨部分,除了来自各区域的扎根案例研究之外,本书还提供关于 “抗争政治”的类型以及暴力冲突的形成机制等理论问题的论文。
本书在分析了日常同个人地位与位移的关系后,最后得出了一个以往有关研究中没有涉及到的结论:有一种在根本上是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因人情和面子的参与而获得的,而非在社会地位和角色上获得的。这就是日常同以往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关于各种形式的描述、分析和理论研究的不同所在。
郑一省博士的这部专著,在前人“网络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闽粤乡与海外华侨华人这个“多重网络”的概念,并在与实际的结合阐述了它的历史性和现实性、它的互相渗透和扩张的规律性。从而对海外华侨华人和侨乡互动关系结构的转变,对侨乡制度变迁的概括和总结,以及对海外华侨华人与侨乡互动关系的长期性的论述,都作了深层次的定量分析,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网络”是一个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概念,起源于结构主义的学术传统。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观点看,网络在本质上是将个人、阶层、 组织、集团等以方式联结起来的一种社会关系,它也是某种在时间流程内相对稳定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 的模式。多重网络的类型可分为经济网络和非经济网表现形式来看,多重网络又分为横向网络、纵向网络、松散型网络和混合型网络。
《都市社会发展系列:上海城市发展与市民精神》聚焦上海这座独具魅力的城市,考察其市民精神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历程,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和特点。《都市社会发展系列:上海城市发展与市民精神》认为,自近代以来,上海在城市发展中,工商、金融这一城市性质始终未变,因此尽管不同阶段上海市民精神的外在表现受时代影响呈现不同的风貌,但其核心即内在从未发生变化,这是上海城市特质给市民精神刻上的烙印。
本书从社会性别视角质疑已有研究全球化、跨国主义和各国发展实践的理论范式,分析全球、区域、跨国及各国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通过强调理论和研究在形塑公共讨论、政策和实践方面的作用,推动理论、方法和实践的发展;通过赋权于各国、跨国和全球的女性和男性,推动女性主义行动;通过为学者、研究者、行动者、政策制定者、公民社会行动者和草根行动者提供一个平台,推动有意义的对话,促进积极的社会变迁。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人口的生育横式和死亡模式发生巨大变化.由解放前的高出生、高死亡,向高出生、低死亡,继而低出生、低死亡模式不断前进。60多年来.我国先后经历了年轻型人口结构、成年型人口绪构及老年型人口结构的变迁。21世纪我国迈人了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阶段.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就大陆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就已经过亿。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超过欧洲所有国家老年人日数之和。是世界上难一老年人口超过亿的国家。老年入是否得到体商地照护和关怀也是衡量―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稻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
《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一书提出了“结构洞”理论。这一理论,将网络研究扩展到组织研究领域,尤其对经济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用Burt的话来说,结构洞就是“两个端歙人之间的非重复性关系”。简单的说,结构洞就是指不重复的信息源,是一个缓冲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信息传递模式。简单来说:网络是由联系构成的,在一个网络中,经济人B与C都和A有联系,如果B和C之间缺少更直接的连接,而必须通过行动主体A才能形成联系,那么行动主体A就在他的人际网络中占据了一个结构洞。显然,人际网络中的结构洞越多,A在人际网络中的地位就越重要,他调动人际关系为自己服务的能力就越强。所以经济人会尽力发展自己人际网络中的结构洞。Burt受经济学思想的影响,他把社会网络——即本书中的结构洞——看作为一种可以谋取利益的工具和一种投资行
《项目管理实务系列:项目经理沟通管理技巧与实务》作者根据自己工作多年的实践经验,有机地融合了沟通管理和项目管理的理论知识,归纳总结了项目管理中的沟通技巧和方法,尤其适用于大型、复杂的工程项目管理。全书共分两部分,部分介绍项目和沟通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等,第二部分介绍立项、启动、规划、实施、收尾、运维各个阶段的沟通管理技巧。本书的特色在于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文字与图表相结合,适合一线项目经理、中高级项目经理等参考。
本书选取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这一针对外思潮争鸣激辩的时代境遇提出的战略任务为研究对象,旨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指导地位为目标的顶层设计。全书介绍了“意识形态话语权”概念创始者安东尼奥 葛兰西阐明的“意识形态经由话语取得权力”的逻辑,使一个具有系统结构特征的话语权“范式”逐步成型,明确指出在中西理论互参互释的前提下,葛兰西的话语权“范式”或可对比当代中国话语权建构议题,为诊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矛盾、巩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若干启示:以启示为基点、以问题为导向,或可形成本文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论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