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呈现的是有关1949—1994年间中国城市社会分层过程的系统研究。根据中国20个城市的居民样本的生活史,本书讨论了两个主题:(1)在国家社会主义下,中国城市中的再分配与社会分层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国家及国家政策在教育获得、劳动就业、组织中的晋升、明显的和潜在的经济利益分布等领域对个人生活机遇的影响;(2)对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的起源和程度的评估。作者在诠释国家社会主义中国45年历史的变化和持续性时,融合了社会学分析和对于历史背景的感受。迄今为止,这是关于中国社会分层最全面和最严谨的研究。
本书从社会性别视角质疑已有研究全球化、跨国主义和各国发展实践的理论范式,分析全球、区域、跨国及各国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通过强调理论和研究在形塑公共讨论、政策和实践方面的作用,推动理论、方法和实践的发展;通过赋权于各国、跨国和全球的女性和男性,推动女性主义行动;通过为学者、研究者、行动者、政策制定者、公民社会行动者和草根行动者提供一个平台,推动有意义的对话,促进积极的社会变迁。
“德国的社会结构正处于逐渐分化瓦解的过程中”,该观点绝非耸人听闻。本书作者从不同角度向读者展示了德国社会结构中日益壮大的两端:只占德国人口1%的财富阶层如何通过资本市场不劳而获,却拥有社会总财富的36%;靠社会救济生存的庞大失业人群如何发展出其独有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这两个在德国社会构成中日渐孤立的群体又是怎样促使金融和社会救助行业得以畸形地快速发展,一跃成为德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而谁来为德国的金融危机和巨大的社会福利支出买单?答案只能是依然代表着德国精神的中产阶级。曾经让德国人引以为傲的社会制度是否已走向歧途?它的出路又在何方?这需要读者自己在本书中寻找答案。
本书是将日本作为素材来探究近代是如何改变家庭的一《21世纪的日本家庭,何去何从(第3版)》。该书探讨了走过资本主义近代化道路的社会所经历的家庭和社会性别的变化。落合教授将日本在1955~1975年形成的稳定的家庭结构命名为日本“家庭的战后体制”,指出随着支撑日本家庭的三大主要条件的消失,稳定的“家庭的战后体制”也将结束。书中运用大量的数据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家庭”的诞生、普及和变迁,还展望了21世纪家庭的新趋势.对家庭的多样性提出了诸多独到见解。中国和日本虽然处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阶段,但两国社会都经历或正在经历着诸如离婚率的攀升,出生率的下降,单身家庭、单亲家庭、丁克家庭等新型家庭不断增多的社会现实,因此我们相信落合所提出的针对日本家庭的预测,也必将会给正在不断变革的中国
在民族国家边界内外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动员和冲突政治,乃是当代政治生活中的重大课题。它们究竟怎样产生、缘何成败?它们具有何种性质,又将如何影响政治体系的演进?本辑所刊之专题论文,意在根据中国改革后的社会与政治经验,择要考察劳工行动、网络动员、邻避运动等现象,增进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并呈现新的研究议题与进路。在主题研讨部分,除了来自各区域的扎根案例研究之外,本书还提供关于“抗争政治”的类型以及暴力冲突的形成机制等理论问题的论文。
本丛书为南京社会学系周晓虹教授指导的“中国中间阶层研究”课题的系列学术著作,是社会学界中问阶层研究的成果。丛书完整描述了中国中间阶层在经济、文化、教育和政治参与等方面的社会特征,对该领域的研究具有突破性意义。丛书作者直接面对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对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大城市中间阶层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和访谈。以实证分析的方法,描述和论证了中国中间阶层的现状。本丛书重点探讨了中间阶层对中国社会现实与发展的影响。同时,为了提供历史的参照,也收录了关于20世纪30年代老上海中产阶级的研究成果。
本书是由南都公益基金会支持的“中国草根组织的功能与价值”项目的研究报告。所谓草根组织,是指自发的(民间性)、自治的(独立性)非营利组织。书中通过三部分阐述中国草根组织的价值和功能,一介绍本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草根组织功能的理论解析;二,分别从个人、公民社会、政治系统、市场系统四个方面阐述和剖析中国草根组织的价值和功能;三,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中国草根组织的成因和发展状况,并对草根组织的未来发展给出建议。
社会工作者需要为那些在社会交往中有痛苦或者痛苦的始作俑者提供服务。然而这些社会交往关系——不管是同伴与伴侣之间,还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其质量和特征深深根植于每个人自身情感性养育的历史中,不利的童年关系经历往往会导致成年生活中关系的混乱。《依恋理论与社会工作实践》对那些源自依恋理论及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进行了全面且颇有见地的分析,从而能帮助社会工作者理解、评估案主混乱或者失调的情感关系的性质与起源。本书在社会工作这一明确的背景下,详尽地评述了核心概念和理念,为开展敏感的专业评估以及人性化的实践提供了一个精巧、易懂的基础。
作为一个经济开发区,汇川区极为年轻。但居于川黔往来通道上的重要区位,以及境内适宜农业生产的小型盆地,让这片区域在遵义市乃至整个黔北的发展历史中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过去处于边缘区域的汇川,如今正稳步向前,成为人们视野的中心。本书通过中国国家地理 地道风物团队的实地走访,并邀请当地学者撰文,从地、道、风、物四个方面,客观、全面地解读汇川的自然与人文。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分化与政治发展研究:调节阶级阶层关系的理论和制度》阐述了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与政治发展的关系,由绪论和三个部分构成。绪论阐述了社会分层的原因、社会分层与阶级分层的区别和意义,提出了调适阶级阶层关系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的重要课题。部分提出了社会分层的标准,重点阐述了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包括阶级阶层结构)形成的原因、基本特征,并预测了社会结构的发展趋势。第二部分集中阐述了社会结构的变化所引起的政治理论的发展。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调节阶级阶层关系的理论与政治发展的问题。
《冷战后的日台关系》侧重阐述冷战结束20年来日台关系的发展,涉及到日台关系的各个主要方面和问题。《冷战后的日台关系》从历史的轨迹出发,认为冷战后的日台关系就其源流而言还是冷战时期日台关系的延伸和发展。冷战后的日台关系之所以会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很大程度上缘起于国际格局的变化,特别是与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有密切关系。与此同时,日本、台湾各自的政治转型也给日台关系注入了若干新的内涵。就此,作者从“人文纽带——日台关系演变中的社会文化因素”的角度,分析了对维系日台关系有着潜移默化影响的文化因素和人脉关系。对日本的“台湾帮”、台湾的“日本通”进行较详细的梳理和解剖,厘清推动日台双方在冷战后相互接近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对日本和台湾的当权者维系双边关系发展的战略意图及其制约因素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