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择中国工厂师徒制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以下两个问题:,对中国工厂师徒制的变迁过程进行分析,寻求师徒制技能有效传承的制度基础,同时解释师徒制陷入危机的原因;第二,揭示围绕师徒制变迁产生的行动政治图式,挖掘形塑制度变迁轨迹的动力机制,并对制度变迁理论以及技能形成与社会保护的关系进行理论思考。
《中国数字化社会阶层研究》主要收录了中国重点数字贫困社群对信息社会和公益信息制度的前景预测、中国传统公益信息机构代表对信息社会和公益信息制度的前景预测、中国新兴公益组织对信息社会和公益信息制度的前景预测等内容。
本书所呈现的是有关1949—1994年间中国城市社会分层过程的系统研究。根据中国20个城市的居民样本的生活史,本书讨论了两个主题:(1)在国家社会主义下,中国城市中的再分配与社会分层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国家及国家政策在教育获得、劳动就业、组织中的晋升、明显的和潜在的经济利益分布等领域对个人生活机遇的影响;(2)对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的起源和程度的评估。作者在诠释国家社会主义中国45年历史的变化和持续性时,融合了社会学分析和对于历史背景的感受。迄今为止,这是关于中国社会分层最全面和最严谨的研究。
城市权是反思全球城市化问题的重要哲学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城市权是一种抵抗资本主义以控制城市化进程的集体权利。在发展中国家语境中,城市权是当前城镇化问题的集中概括,要切实保障各个层面的权利,将实现空间正义与共享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方向。 美国20世纪百年城市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就是争夺公共空间的历史。就当代权利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权利理论而言,围绕公共空间进行的活动是为获得城市权的战斗。无论使用公共空间的限制来自法律规定、舆论煽动还是中产化的追求,人们需要在的城市公共空间中相遇、在场,社会正义的实现就有希望。
“关系”是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社会科学领域出现的一个中国概念,目前已被社会科学界所接受。关于这个概念,有许多学科的介入和讨论,但其含义、特征及其功能等均显得扑朔迷离,抑或众说纷纭,更多的情况则是停留在描述的层面。本书将“苯系”作为认识和探讨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最核心要素,通过结合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对其学科属性、时空维度、生活內涵及人生意义等分别进行了富有原创性的探究。内容涉及“关系”的文化预设、社会构成,网络运作、行动策略及其自身的动力学等问题;此外,还对它的延展性逻辑,比如大公平观、传递、虚幻欲望表达、文化认同危机等,给予了较深入的研讨,希冀能在学理上为读者展示一个完整、清晰且变动的中国人社会生活之画卷。
本书选择中国工厂师徒制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以下两个问题:,对中国工厂师徒制的变迁过程进行分析,寻求师徒制技能有效传承的制度基础,同时解释师徒制陷入危机的原因;第二,揭示围绕师徒制变迁产生的行动政治图式,挖掘形塑制度变迁轨迹的动力机制,并对制度变迁理论以及技能形成与社会保护的关系进行理论思考。
《河村水会:日常生活、集体行动与生存文化(1978-1987)》根据一个华北村落田野调查中的口述史资料,考察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乡村的地方性集体行动,通过描述最为古朴的河村互助式社群组织“水会”的复兴,解读了人民公社解体之后集体化时代原有的集体化农事耕作又是如何被加以组织起来的。就生活史的角度而言,《河村水会:日常生活、集体行动与生存文化(1978-1987)》考察了“集体化时代”迈向结束之后,社群式“集体生活”的缺席和重建,并着重从微观口述史的角度,聚焦了“去集体化”之后,农民劳动耕作生活是如何面对现实困境和行为选择的。在此基础上,本书描绘了河村村民所参与的日常生活实践以及所操演的乡土情理逻辑,并分别从日常生活和生存文化的角度,对国家收缩之后水利农事是如何回归集体合作以及社会扩展后集体行动又是如何
“关系”是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社会科学领域出现的一个中国概念,目前已被社会科学界所接受。关于这个概念,有许多学科的介入和讨论,但其含义、特征及其功能等均显得扑朔迷离,抑或众说纷纭,更多的情况则是停留在描述的层面。本书将“苯系”作为认识和探讨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最核心要素,通过结合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对其学科属性、时空维度、生活內涵及人生意义等分别进行了富有原创性的探究。内容涉及“关系”的文化预设、社会构成,网络运作、行动策略及其自身的动力学等问题;此外,还对它的延展性逻辑,比如大公平观、传递、虚幻欲望表达、文化认同危机等,给予了较深入的研讨,希冀能在学理上为读者展示一个完整、清晰且变动的中国人社会生活之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