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会发生各种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有些人可能对他人或某些事物形成敌对的态度,表现为攻击性的行为;而大多数人则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友好态度,表现出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行为,这后一种行为便是通常所说的亲社会行为。本书通过分析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萌芽及早期发展、自我意识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关系,提出了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几点策略:首先从优化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环境开始,强调良好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幼关系的人际互动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并通过积极的干预防治幼儿的不适当行为来增强幼儿对人世间美好关系的理解和向往,促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春运现象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开始出现,在5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春运见证了中国社会制度变迁和社会结构转型,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产生的负面效应,是一个具有典型性的不足与不公现象。周莹编著的《铁路春运之殇(不足与不公现象管窥)》运用制度主义和社会结构的理论视角,从我国春运的历史背景、现实境况以及制度体系出发,基于质性研究方法,通过与春运有关的组织者、购票者、倒票者等不同类型、不同阶层的人群的访谈以及大量的文献分析,从铁路春运“一票难求”的生成路径、结构性困境、正式制度的负外部性和非正式制度的嵌入等方面展开深入分析,进而探索在制度变革进程中如何有效整合利益格局、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实现公共资源的分配正义,以保障个体权利、实现社会公正。
缠足与反缠足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争斗曲折而绵长,但与之相关的研究大多偏重于一方,如近代以前的缠足和近代的反缠足。《身体之争--近代中国反缠足的历程》由杨兴梅所著,本书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将近代中国的缠足及反缠足运动的双方统一纳入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平等看待,重建了近代中国的缠足与反缠足运动进程。《身体之争--近代中国反缠足的历程》以时间为序,详细梳理缠足与反缠足观念的变迁和反缠足方式的发展变化,并结合重点省市,如四川、山西、云南、北平的情况,从社会和思想两个角度对反缠足运动的努力与成效进行考察分析。
由陶明选所著的《明清以来徽州信仰与民众日常生活研究》是在前人相关成果基础之上,利用丰富的徽州文书和其他文献资料,多侧面解读徽州民间信仰的基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颇具新意的学术观点。全书不仅细致考辨了徽州张王、太子及相关诸神的源流,分析宗族对待内神与外神的态度,而且独辟蹊径,从会社、戏剧和建筑等角度透视徽州纷杂的民间信仰现象。
本书是基于女性主义角度的城市空间研究,也是对空间性别问题的探索性研究。本书从西方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女性主义空间研究出发,深人阐释了女性主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可能,并在总结和借鉴西方国家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女性社会空间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探讨,试图构建我国的女性空间研究框架。本书对我国女性社会空间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入自分析,总结了中国古代、近现代、现代和当代四个历史时期女性空间发展的重要特点。同时,本书还以南京作为实证地区,运用大量的人口普查数据、居民问卷调查数据以及实地调查数据,对当前女性的就业空间、居住空间和休闲空间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我国现阶段女性社会空间发展的一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构建了女性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系统,为城市规划、空间设计和空间研究提供参考。本书可供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