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学叶锦成教授带领其团队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在运用西方多种心理治疗和精神疾病康复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取向的复元模式。在《中国取向复元模式实践(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案例研究)(精)》中,作者强调了正常化、融合、复元等为精神疾病患者开展社会心理干预的重要原则,并建构了在中国文化环境中不同精神疾病的复元模式的内涵(CHINESE),为我们从社会心理维度理解精神疾病并开展专业化服务提供了新的视角。本书第三部分让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如何运用中国取向的复元模式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的具体案例,为社会工作者介入精神疾病康复服务领域提供了新的指引。
《军歌嘹亮》选编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创作的军旅歌曲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传唱至今的经典军歌170首,分队列歌曲、抒情歌曲两大类,其中既有原总政治部向全军和武警部队推荐的20首战斗精神歌曲,也有近年来众多词曲作家创作的抒发军人情怀的优秀独唱歌曲,可以说它聚焦了忠诚使命的主旋律,昂扬着气贯长虹的强军交响曲。 《军歌嘹亮》不仅适合部队官兵学军歌、唱军歌使用。对于广大喜爱军旅歌曲的人民大众,也不失为是一本满足精神需求的新歌集。
近年来各类人群自杀现象频发,引起社会高度关注。预防自杀,珍爱生命,已经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精神卫生学、社会学、人口学、社会工作等领域研究的课题。 《生命教育与自杀预防》分上、中、下三篇,集中了来自两岸四地的学者专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内容涉及生命教育、自杀预防和热线援助。 《生命教育与自杀预防》可以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等部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思想教育人员的参考书籍。
近年来,学界对童年社会学研究的兴趣与日俱增,本书旨在介绍这一研究领域中的主要发展情况。在当代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的基础上,本书建立了童年研究与社会学理论之间的联系,呈现了它的历史、政治和文化维度,并通过对童年的社会结构性特征及其日常生活背景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童年的社会建构特征。 本书并不是根据家庭、学校和玩耍这样的传统类别,而是围绕空间、时间、文化、身体和工作这样的主体来组织内容的。通过这种方式,本书分析了近年来童年研究中新的研究方法的差异,以此为童年研究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性别与生活口述史丛书”以性别为视角,以口述史为方法,记录和研究生活的历史和变迁,反映其对个体生活与命运的影响。《被拐卖妇女口述史》主要是通过对30多位云南/广西籍被拐卖、拐骗到华东五省成婚,或成为性服务者、廉劳动力等的妇女的访谈,反映今天拐卖、拐骗现象的特征。书稿呈现了被拐卖、拐骗妇女的生活实况,以使社会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这一人群。
《自杀研究》是贵州省社会学学会会长李建军教授10余年来对自杀问题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60余万字的大书中,作者系统梳理了自杀研究的现有成果,比较了各国自杀的手段、时间、场所及人群分布状况,并对我国农村女性、青少年、老年人这三个自杀率较高的群体的自杀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传统价值观、社会文化习俗、宗教观对自杀的深刻影响,提出了自杀防治的国家进路,并指出,自杀率居高不下意味着社会组织形式本身存在缺陷,有效控制自杀率、努力减轻自杀这一社会病的危害,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社会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讲,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人们被束缚在土地上,地方性的限制所导致的“熟悉”因此成为乡土社会的重要特征。“熟人社会”也因此成为人们描述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经典理论模型。然而,当前中国乡村社会性质已经发生了显著变迁,亟须多维度揭示、深描、解释这种变迁,并从理论上进行提炼、概括。为此,本书以“从熟人社会到半熟人社会”这一判断为总纲,从村庄生活的视角出发,以区域比较为基本策略,综合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的方法,构建了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结构—文化—价值”的分析框架,并从风土民俗、阶层分化、人际关系、价值观念、乡村治理等五个方面分20个专题深入探讨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的变迁。本书适合乡村研究者、社会科学爱好者、法学类中乡规民约的研究者阅读。
本书通过对上海市某区22名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偏差历程的深入访谈,归纳出“次生社会化”的核心概念,发现了偏差青少年边缘化社会互动过程中的“游离”、“自衍”和“多元衍化”阶段性特征,并从青少年自身的视角剖析了其偏差和边缘化的内外部成因。
《农民自杀研究》致力于揭示中国农民自杀现象在不同社会类型、不同区域以及不同时间段中的差异性分布及其机理,并试图走出经典理论中结构与行动在自杀研究领域毒瘤般的分裂性困境。书中主要有如下发现:中国农民自杀现象存在类型化与空间化的典型特征;农民自杀是社会结构与自杀行动两者互构共变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村老年人自杀渐趋严重,预计未来10~20年内,中国农村老年人自杀潮将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