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总报告、社会治理篇、基本公共服务篇、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篇、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篇5个部分组成,主要对2021年社会体制改革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对2022年社会体制改革的走向进行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书中内容涉及社会体制改革年度形势及社会治理、城市治理、乡村治理、数字社会、教育体制、就业体制、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医药卫生体制、社会组织、行业协会、慈善超市、风险治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改革、药品安全、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改革等领域的发展情况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本书在农业农村部和乡村振兴局指导下,由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负责出版,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智库报告之一。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篇为总报告,分为中国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的测度和评价、成就与展望两个部分。构建农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编制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指数,对中国31个省及典型代表地级行政区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进行评价,包括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总体特征、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水平、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的短板等;在此基础上,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基础,进一步分析主要城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水平与自然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描述、总结2022年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主要做法及成效,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整治提升的路径选择和对策建议。第二篇为专题报告,对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热点
本书总报告分析研究了陕西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现状及突出问题,并提出对策措施;创新驱动篇从促进“双链融合”、加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升院士专家工作站能级、优化“揭榜挂帅”机制等不同视角研究提出相关创新措施;科技自立自强篇从石油科技、新一代北斗卫星导航空间有效载荷、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不同视角研究提出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对策路径;“秦创原”篇从构建知识产权高地、建设“科创飞地”、打造创新驱动网络平台、培育“独角兽”企业等不同视角研究提出相关优化升级对策;案例篇解构分析了陕西法士特智能化转型、清控科创科技成果孵化、“小木耳大产业”科技赋能等典型案例,为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指引。
本书主题是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社会心态,力图从风险感知与未来预期、社会情绪和社会心态、抗疫信心与社会态度三个方面还原从疫情初期到疫情防控常态期民众社会心态的特点、变化历程,展望了疫情对未来社会心态的影响。本书发现,民众的风险感知程度在疫情不同阶段存在差异,不同群体的风险感知程度也有差异且受信息公开程度的影响。民众的社会情绪以担忧和乐观为主,积极情绪随疫情的进展呈现上升趋势,消极情绪随疫情进展呈下降趋势,社会心态随疫情得到控制日渐积极。
本书由一个总报告和七个分报告组成。总报告系统地梳理了外网络文明素养的相关研究,详细地呈现了网络文明素养指标体系的搭建思路与方法,并整体性地介绍了报告所采用的调研方法和数据分析框架。七个分报告分别从深圳市民网络思想素养、网络道德素养、网络文化素养、网络规范行为素养、网络自律及监督素养、网络公共参与素养以及网络表达内容的大数据分析七个维度,细化探究深圳市民的网络文明素养。
作为最早出版的发展报告,《中国能源发展报告》在长期的探索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那就是不仅要对中国能源总体状况全景式的描述,而且力求反映中国能源及其各个产业、各个部门的具体现实;不仅要总结、概括我国能源发展的过程,更要的是研究和探求我国能源发展的规律,并为我国能源产业的长期发展提供判断、预测和展望。 《2007年中国能源发展报告》指导思想是:在总结和回顾我国“十五”期间能源产业发展的同时,探索、预测和展望我国能源产业“十一五”的发展,在“十五”期间,我国能源和能源产业发展呈现了的新态势,经济发展与能源之间的紧张局面几乎贯穿了整个“十五”期间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国的能源问题受到了以及国际社会的关注。伴随着燃油税、成品油价格、电力供应等问题的热议,能源问题以及涉及能源的公共政策问题已
2019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取得了的巨大成就。但是经济高速发展,而中国社会和环境发展相对落后,贫富分化、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亟待解决。社会企业用商业模式解决社会问题,通过提供社会服务,具备自我造血及规模化解决社会问题的潜力。因此,当2007年社会企业理念引入中国,很快便得到了社会创业人士的认可。2008年起,许多社会组织开始探索向社会企业转型,新兴的社会企业也大量涌现。如今,社企活跃在许多社会问题集中的领域,如养老、助残、特教、环保、可持续发展、教育、就业、健康医疗、扶贫、普惠金融等等。本蓝皮书通过学术研究、政策梳理和实践案例,反映社会企业行业发展现状,并通过连续性总结与梳理,为行业发展提供智库支撑。
《中国就业发展报告(2022)》是由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组织编写的就业发展年度报告,包括总报告和五个专题篇,共22份研究报告。全书分析了我国就业的当前总体形势与未来发展趋势,分别就人口发展、数字化对就业的影响,企业招工难,劳务品牌发展,就业政策与就业服务,新就业形态发展与治理,高校毕业生、农民工、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状况,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等进行了专题研究。
国土空间生态安全研究面向区域生态安全,着眼于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国土空间配置的当下和未来。在当下,国土空间生态系统面临什么样的风险,哪些空间是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性空间,“三生”空间冲突对区域生态安全的影响是什么。在未来,如何解决“三生”冲突,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如何建立预警机制,提前预报国土空间开发可能对区域生态安全带来的威胁;如何模拟不同情景下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揭示不同政策执行下的国土空间格局调控效果。面对上述需求,《国土空间生态安全研究》着重从国土空间生态风险评估、国土空间生态红线识别、国土空间生态安全预警、国土空间生态安全调控和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优化五个方面开展国土空间生态安全研究,高质量发展,构建生态保护大格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