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春在北京碰见浙江大学的河清先生,他说他在主持编写一套丛书,要我写一本关于中国“困难时期”死亡问题的书。我答应了,写了大约10万字。这套丛书没出,也就没往下写。此后虽然一些朋友说这个课题很重要,但觉得出版困难,一直没再动笔。 2011年春读了一篇关于苏联解体的文章。文章介绍了关于戈尔巴乔夫推动的“重评苏联历史”中“解密”斯大林迫害死多少苏联人的“研究”:从几百万到上千万,再到几千万;还分析了苏联人听信这些结论对苏联解体和苏共解散的作用。看着看着脊背有些发凉。 苏联为什么解体的说法有很多。 开始说是有“特权阶层”。实际上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低基尼系数的社会:苏共总书记与普通劳动者工资差别不过数倍,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以及城乡居民之间几无差别甚至倒挂。而那点所谓“
《古巴华工调查录》由陈兰彬著,是依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史带东亚图书馆所藏《古巴华工调查录》的底本原貌影印。哥大史带东亚图书馆所藏《古巴华工调查录》,是在晚清大批华工出洋务工,在古巴受到奴役、迫害、买卖、鞭笞的背景下,由清政府总理衙门于同治十二年间派遣陈兰彬等人前往古巴调查华工生存状况后,将调查内容、华工口述、华工事务章程等内容上呈所形成的调查报告。该份调查报告在中国的出国华工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后续签订改善华工待遇的《古巴华工条款》起到决定性作用。
邺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古都,历时三百七十余年,三经兴衰。曹操、石勒、高欢用天人意识规划设计邺都,依据天象、阴阳、四时规制宫城、郭城、城垣城门等,城制布局规整,南北中轴线突出,主建筑位于中线北部,官署、街区围绕主建筑且沿中线左右对称,尤其是邺南城,代表了公元6世纪中国都城建筑艺术水平。邺城城制影响了隋唐明清以及中世纪东亚各国都城建筑,是“华夏型”都城制度的起源。这一城制甚具科学价值,对于现代都市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彼得·赫斯特洛姆编著的《解析社会:分析社会学原理》一书让我们能够理解从个人行为引致社会现象这一过程的动力机制,为真正的分析社会学发展提供了一条的必由之路。是继科尔曼的《社会理论的基础》之后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理论力作。彼得·赫斯特洛姆教授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扎实的经验研究,独辟蹊径,提出社会机制这一核心概念,试图跨越社会科学中宏观与微观、个人行动与社会过程、理论解释和定量研究的分野。本书对从事社会学研究的相关人员,具有启发意义,对想了解社会学精髓的广大学子,更是书目。
《笑我贩书》选录了一九九四年至二〇〇〇年间“秀州书局简讯”的精华部分.
《古巴华工调查录》由陈兰彬著,是依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史带东亚图书馆所藏《古巴华工调查录》的底本原貌影印。哥大史带东亚图书馆所藏《古巴华工调查录》,是在晚清大批华工出洋务工,在古巴受到奴役、迫害、买卖、鞭笞的背景下,由清政府总理衙门于同治十二年间派遣陈兰彬等人前往古巴调查华工生存状况后,将调查内容、华工口述、华工事务章程等内容上呈所形成的调查报告。该份调查报告在中国的出国华工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后续签订改善华工待遇的《古巴华工条款》起到决定性作用。
本书收录了两个村庄的调查报告:一是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唐邱乡双井村,二是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牛家庄。两份报告均从村庄由来、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治理六方面,对村庄的传统形态进行深描,兼涉其历史变迁与当前现状。文末附以调查小记和调查日志,真实记录调研员调查过程中的所遇、所见、所闻、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