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精神健康、育儿、大龄青年、养老等领域都出现了不同的问题并快速蔓延,成为影响每个人生活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纵横交错,给个人生活造成困扰并妨碍着社会协调发展。对此,这本书以“在丛林中开辟道路”为比喻,以“社会设计”的方法来探讨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路径。在社会调查和田野观察的基础,这本书详细地叙述了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和具体方法,并列举了几种针对不同问题的切实有效的实践方案,让读者快速掌握要领,为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做好准备。
《古巴华工调查录》由陈兰彬著,是依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史带东亚图书馆所藏《古巴华工调查录》的底本原貌影印。哥大史带东亚图书馆所藏《古巴华工调查录》,是在晚清大批华工出洋务工,在古巴受到奴役、迫害、买卖、鞭笞的背景下,由清政府总理衙门于同治十二年间派遣陈兰彬等人前往古巴调查华工生存状况后,将调查内容、华工口述、华工事务章程等内容上呈所形成的调查报告。该份调查报告在中国的出国华工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后续签订改善华工待遇的《古巴华工条款》起到决定性作用。
本书以生态环境与乡村社会为主题,探讨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生态环境及其所对应的社会特征。这一时段主要从明代中后期16世纪开始,一直到1950年代。从传统意义而言,华北生态一社会的基本特征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初步具备,到六朝时期,已经形成了体现在《齐民要术》中的那种经典体系。尽管明代中叶以后,华北的村落、河流和人口与之前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经典时代的特征仍很明显地存在着。但是另一方面,在环境的压迫下,与此所对应的农业和乡村社会形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由于传统农业的基本特点在1949年以后仍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本书也涉及到许多1950年代的内容。至于讨论所涉及的华北平原地域范围,主要是指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燕山以南的广大地区,一小部分内容也兼及华北其他地区。
本书是一本社会工作实务案例集,书中28个鲜活、真实、实用的案例几乎覆盖了社会工作实务的所有领域。这些简明、清晰、引人入胜的案例从社会工作的道德伦理出发,揭示了针对不同的文化背景、族裔、年龄群体,在不同环境层次(微观、中观和宏观)中开展社会工作的实务技巧。本书出版后不久就成为社会工作相关人员,尤其是实务工作者,感受社会工作复杂性和多样/差异性,把握社会工作实务准则的重要参考,并成为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的好帮手。
赵万民等编著的《巴渝古镇聚居空间研究》从“巴渝”的概念、名称由来、历史概况、古镇聚居及发展演变状况等入笔,深入研究巴渝古镇的聚居文化、聚居形态和聚居空间,并佐以大量的古镇研究和保护实例来阐述观点。 巴渝古镇多是文化悠久、形态独特、保存相对完好的小镇聚居整体或街区。国家20多年的大建设,大、中城市的历史街区所存不多、其面对的保护工作也举步维艰。本书在对古镇的保护,不仅在个体的形态上,而且在整体的格局上能加以研究和促进,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地方建筑学的发展起到积极有价值的作用。 《巴渝古镇聚居空间研究》可供城市规划、建筑学、历史学、城市社会学、文化地理学等研究、设计及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董作宾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一位有重要贡献的学者,其学术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建立了殷墟甲骨文断代学说.本卷收入其代表作《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全面论证了断代学说。这一学说大大提高了甲骨文作为历史和语言资料的价值,把甲骨文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其所著单篇论文数量颇多,内容广泛,本卷选入十八篇,内容涉及甲骨学、古文字学、殷商文化与历史、古史年历与历法、民俗与歌谣、古代艺术及语言等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