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着重点是给从事实习督导工作的人员一个指导,从理论方面提供了一个概念体系,即理论与实务整合的环形模式(ITP环形模式),并从实习以及实习督导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内容涉及实习指导的世界——学校、学生和机构,实习开始阶段,督导关系,引导学习过程,其中的特殊情况、法律问题,评估等,并附有一个详细的教学指南。
本书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以改革开放以来40年为时间纵轴,通过梳理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的变迁历程及基本脉络,深入考察我国城市社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组织体系、权力结构、治理思路和政策举措,发掘和提炼各地社区治理的典型特征和实践经验,总结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践道路及其成效,探究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图景与格局、推进思路和具体路径。本书的读者对象包括高校和科研机构相关领域研究者、相关政府部门官员及社会读者。
本研究选择了不同地域、不同行政层级和不同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四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各地由于城市化推进导致的“撤村并居”、农民上楼形成的“村改居”社区的空间变革、组织再造和秩序重建等基层治理问题。通过分析村庄在卷入城市化过程中物理空间的改变,及其所蕴含的社会关系的重组和社会秩序的建构分析了“村改居”社区作为一类新城城市基本单元被建构的过程,为城市化进程对农村社区的影响研究增加了空间维度。同时,通过跨省的多类型“村改居”社区的比较研究,本研究分析了在多种行动主体实践逻辑的动态塑造下,“村改居”社区的基层组织变革和新共同体秩序的形成过程,为我们认识“村改居”社区的特点和治理形成过程提供了详实的实证材料和丰富的地方实践案例。
过去十年,针对“社会资本”理论的兴趣不断增长,尤其是在公共健康领域。不过,关于“社会资本”的统一且精确的定义尚付阙如,对其研究价值的看法也莫衷一是。本书较为完整地呈现了当前的争论,包括这一理论的定义和概念化,及其有效测量和现实应用。二十一位作者探讨了当前关于社会资本与健康研究的潜力和缺陷,并用典型的例子说明社会资本概念是如何渗入公共健康实践中的。
本书综合介绍了美国规划领域的政策、理论和实践,概述了土地使用、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政策,诠释了规划过程的本质和政策问题的识别、确定与实施方式。它还指出了规划过程的局限和决策制定者所面临的困难,并就此提出了解决方案。其中论述的城市萎缩、尤卡山核废料处置及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富有现实意义,对我国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本书是城市规划师、城市设计者、城市决策者及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
本书选取研究中国城市基层治理近20年来极具代表性的论文18篇,以期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宏观把握“中国城市基层治理”的研究面貌,同时找到自己的研究兴趣所在。本书不仅能够记录大变革时代中国城市基层治理的观念、制度和行动,而且能够帮助推动这个领域从量的增长转换到质的发展。全书共六编:研究议程,社区中的国家与社会,社区组织与社会资本,基层选举和政治参与,以及底层冲突与草根动员。本书适合政治学、公共行政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