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的一大景观,就是人学研究的兴起,并且已经形成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人学思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其研究进程始终紧随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并反作用于社会实践。因而,我们应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实践出发,来考察和反思我国人学研究得以泛起的历史背景及其演变的内在逻辑,从中进一步弄清人学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联系,同时对我国人学研究加以清理和总结。
长期以来,长江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并未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已有的中国历史文化著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似乎形成了一种定势,认为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即黄河中心论或中原中心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引起众多学者对长江流域各地区文化形态研究的重视和参与,学界对巴、蜀、楚、吴、越文化及徽州、湖湘、岭南、海派等亚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发表了不少有影响的著述,形成了研究长江文化的热潮。
本书集中展示新西兰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各民族的交往和融合的历程,以及各民族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新西兰民族和移民政策的演变。本书的出版为从事国际经济、文化和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专业人士,从事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和修读“英语国家概况”的大专院校学生提供了一部资料翔实可靠、分析全面公正的参考书;也为有意移民新西兰或前往新西兰观光的各界人士,以及对南太平洋的异域文化感兴趣的一般读者进一步了解新西兰提供了一个窗口。
本书在当代中国妇女学及性别研究的主要奠基人李小江教授与海外学者对话的基础上整理而成。作者坚持本土的和民间的致思路向,沿袭和革新中国传统,走出了不同于西方女权主义的另一种道路,因此在她与亚洲、美洲、欧洲几十个国家学者的“跨文化”对话中,既满足了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人们通过“女人”这个窗口深入了解中国的愿望,也顺应了中国学者借助妇女话题让外部世界进一步接纳和理解“中国”的现实需求,在开阔的视野和叙事结构中,展示出跨文化人类社会研究的独特景观。
想必每一个人都可以回答出“田野”的含义,但学术界常说的“田野研究”之“田野”却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田地、荒野”,而是充满独特的文化意蕴,此正如著名人类学家李亦园先生所指出的:“广义而言,所有的实地研究工作都可称为‘田野研究’,包括社会调查访问、各种问卷测验的施行、考古学实地发掘、民族学调查考察等都属之。”文化乃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虽然成为了一个“地球村”,但文化上的隔膜却依然存在,承载着人类文明和体现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因此,对于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也就成为了当代社会最为重要的主题。不少学人多年来一直坚持进行以文化特别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的田野考察研究,并希望能有机会把自己在田野考察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其传统哲学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表现于传统文化中的卓越伟大的精神,是安顿民族生命的精神家园。本书由此立论,考察民族精神的特殊性与普遍性、传统性与时代性、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关系,从族称、神话、礼乐等方面梳理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渊源,揭示哲学精神与文化传统的价值追求,着重从周易思想、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的“原典”意义上发掘中华民族精神的深邃内涵,概括出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奋斗、雄伟、变革、和平、忧患、爱国、仁道、忠信、气节、正义、人本、淳朴、自由、宽厚、逍遥等特质。这些精神品格渗透于国民性格中,并将在现代化进程中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得以弘扬光大。
《视觉人类学论坛(第三辑)》是一本人类学方面的学术论文集,主要以“视觉”为研究角度,通过对有关人类学研究的影片、纪录片、影音资料的梳理和分析,分析国外人类学相关领域的新研究进展以及我国人类学的发展现状和理论建树,具有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本书共9章,分别论述了信息概念,物质、能量与信息的关系,信息的形态、传播、积累和控制行为,世界构成的图景和相关理论,信息的链接,认知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信息活动,信息处理与信息系统以及信息网络的发展等内容。
2006年8月,当代上海研究所主办了首届“海峡两岸口述历史理论与实务研讨会”,来自两岸三地的100多位口述史专家参加此会。本书即为研讨会的论文选编。全书分口述史理论、口述史发展状况和口述史实务篇,内容包括口述史的界定与作用、方法与技巧、法律与道德问题、推进口述史建设和加强两岸三地口述史工作的合作交流等,既有理论探讨,又有口述史个案分析,可为口述史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这本《何为女性》由托莉·莫娃著,王琳妮译。何为女性?能否将女性视作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的叠加?宣称“我是一个女性”和宣称“我是一个男性”是否一样?以“身为一个女性”发言,这意味着什么?《何为女性》中,莫娃重新思考了波伏娃对女性主义的贡献,并认为,仔细阅读《第二性》将为当代女性主义的死结提供富于启发性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