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甘露(1)》收录了通过蒙医互动心理疗法治愈或受益的50例病患者的汇报,这是作者纳贡毕力格本人创建该疗法以来,十几年行医实践当中治愈或受益的上万患者中一小部分比较典型的病例,他们当中有晚期癌症患者、牛皮癣患者、类风险性关节炎患者、抑郁症患者及足以令现代医学措手无策的病患者们。为了便于读者们进一步加深理解和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在每一个人的汇报后面都有作者本人所做的点评,对一些有必要的病患者进行了后期随访。 在每一篇汇报后我们都附加了作者本人认为对读者心身健康有益的,从报刊、书籍、网络收集的《健康小知识》。读者通过认真阅读《心灵甘露(1)》,可以得到的心身治疗效果,它是蒙医互动心理疗法五种治疗模式的补充和延续。
《意识形态结构与中国当代文学:文艺报1949-1989研究》在充分尊重史料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前提下,借鉴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结构”和“审美意识形态”两个概念,充分重视意识形态内部的复杂性和变异性,既不把意识形态与文学的关系简单理解为对抗性关系,也不把二者视为单纯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是把文艺看作一种审美意识形态,侧重于分析意识形态结构对文艺生产的影响、意识形态结构如何审美化、以及文艺生产在意识形态建构中的作用。在《文艺报》研究中,紧扣十七年与新时期意识形态内部激进思潮与保守思潮的反复较量,通过多重话语分析方法,深度呈现两个时期文学内部的张力,及其在复杂的张力中发展演变的过程,呈现出当代文学发展演变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呈现出大量被的文化语境遮蔽的文学史的记忆,揭示同一时期文学内部和不同时期文
《彝族源流》一书,以父子连名谱为线索,记录哎哺、尼能、什勺、慕靡、举偶、六祖等六个时期的彝族历史,认为彝族起源于哎哺,由哎哺分支并先后占据彝族社会历史舞台的尼能、什勺、慕靡连接六组、武僰系统是彝族的族源主体,举偶是彝族文字文化的代表与象征。据《阿默尼·磨弥谱》、《水西世系》等文献载,彝族历史“在笃慕之前,有三百八十六代”,在笃慕之后“传七十八代”或“传八十四代”,就到公元1664年。从《彝族源流》所记载的内容上可以看出,彝族与古老的昆明、蜀、嶲、叟、濮、哀牢、卢等族群有直接联系,在进入阶级社会后,又同古巴蜀国、古滇国、古夜郎国、古牂牁国、古朱提国的建立有关,至于建立罗殿国、罗施鬼国、南诏国、自杞国及以百“什数”的君长制政权,更是不言而喻的。
《消解性别》继《性别麻烦》和《身体之重》之后,巴特勒的这部论文集对她自己提出的性别操演观点进行了重新审视.并开始将对性别的关注点从哲学话语转向现实生活与政治。她针对身体解剖学、美学以及社会与政治等领域对性与性别的各种限定和标准.提出了消解性别这一应对策略。在《消解性别》中,她考察了禁忌的意义和目的、新型亲属关系、性别跨越、双性、性别诊断和变性手术等问题,将对性别规范的批判置于人类生存与延续的框架之内。巴特勒的论述涉及近年来出现的“新性别政治”的各个方面。
《心灵甘露(1)》收录了通过蒙医互动心理疗法治愈或受益的50例病患者的汇报,这是作者纳贡毕力格本人创建该疗法以来,十几年行医实践当中治愈或受益的上万患者中一小部分比较典型的病例,他们当中有晚期癌症患者、牛皮癣患者、类风险性关节炎患者、抑郁症患者及足以令现代医学措手无策的病患者们。为了便于读者们进一步加深理解和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在每一个人的汇报后面都有作者本人所做的点评,对一些有必要的病患者进行了后期随访。 在每一篇汇报后我们都附加了作者本人认为对读者心身健康有益的,从报刊、书籍、网络收集的《健康小知识》。读者通过认真阅读《心灵甘露(1)》,可以得到的心身治疗效果,它是蒙医互动心理疗法五种治疗模式的补充和延续。
本书集中讨论了人口过剩问题。作者指出,传统的增长以及无限发展的观念忽略了地球只有有限承载力的重要事实。作者提出了的“公地的悲剧”论断:“以公共利益为代价的个人获利”使村庄的公地牧场被过度放牧,因为每个牧人都想放养更多的牲口,过度放牧的结果由所有牧人承担,而增加牲口的利益则为个体牧人所有。这一“公地的悲剧”适用于全球的生态问题,“长期以来施行的污染一个地方然后迁往他处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人类的存在已经遍及地球,无处可逃。因此,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控制人口数量。
本书按照历史脉络铺展开来,将建水紫陶业进程分为了技艺孕育期、工艺诞生及风格成熟期、国家体制下的工艺美术陶生产发展期与当前以生产文化陶为主的转型期。本书认为恰恰是围绕文化的与技艺的二元差异原则,制陶群体构建起了一个紫陶生产制作场域。不同时期、不同的制陶人在形塑与颠覆该场域的过程中,相互间因技艺资本、文化资本、象征资本、社会资本占有量的不同,而进行着互动,从而使建水紫陶工艺得以延续与再造,突出表现为陶器造型与装饰风格随着时代发展而微变。
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与文化的科学,或者也可以讲是从文化这个角度研究人的科学。《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研究人类社会中的行为、信仰、习惯和社会组织的学科。《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藏文版)》为《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的藏译本,介绍和论述了文化人类学各学派的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
在李光庆编著的《影视人类学理论探究》中,影视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支,用影视的方法记录和描述人文世界,用影视来书写、传播人类学知识与理论。影视人类学,如果可以类比的话,与人类学一样都依赖踏实的田野调查,它的田野调查就是影片的拍摄。在拍摄之前的准备工作类似于文学创作的深人生活、采风,直接借鉴人类学、社会学的调查方法与理论,影片的拍摄归为艺术创作似乎更为合适。因此讨论影视人类学理论时,影视艺术理论挥之不去。
仪式理论与实践一直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几乎所有的人类学流派都表现出对仪式的独特认知、理解和解释,人类学发展的整体脉络也在仪式研究中得到反映。一些的人类学家都在仪式研究方面独树一帜,并与他们的学术主张相辅相成,泰勒、弗雷泽、范.根纳普、涂尔干、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利夫一布朗、克罗伯、列维一斯特劳斯、利奇、埃文斯一普里查德、弗斯、古迪、特纳、罗萨尔多、道格拉斯、洛伊、拉帕波特、贝尔……。早期英国人类学中甚至还有一个学派叫“神话仪式学派”(学派)。仪式理论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谱系,国际学术界还有仪式研究的刊物——《仪式研究》。本书是从人类学学科的角度对仪式领域进行研究的部专著,集谱系梳理、学理依据、理论介绍、流派分析、观点评述、田野案例及作者独立见解为一体。
《空间实践与文化表征:侗族传统民居的象征人类学研究》以侗族传统民居的文化阐释为切入点,选择侗族传统民居从建造到使用全过程所隐含的象征表达作为研究内容,采用象征人类学研究范式与分析框架,通过对核心田野点——广西桂林市龙胜县乐江乡宝赠村的深入调查,以及其他侗族聚居区的广泛考察,分别从建造仪式、空间格局、象征符号、象征秩序和观念意象等多个层面,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侗族传统民居表征空间形成的实践脉络,以及民居空间意义的表征方式,并在反思了现代背景下侗族民居空间文化表征的演化趋势与重构价值。
《“我们”的田野作业与反思》以田野作业为连接点,对云南学者的十个研究案例进行展现,并展开“自我反思”,从而对民族传播研究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中如何展开田野作业提供十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从研究案例的选择看,体现出鲜明的云南特色,即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具有突出的本土特征。《“我们”的田野作业与反思》采用平行展现的论文汇集形式,分为十个研究案例,共计10篇论文,同时由论文作者对本研究案例展开“自我反思”,单独成文,并与论文相照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学研究紧随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并且深刻影响着人与社会的发展。因而,我们应从生动的社会实践出发考察和反思中国人学研究得以兴起的历史背景、演变的内在逻辑,以及它与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