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清代顾炎武、黄宗羲等 369位学者的画像,全部用写真手法摹绘。全书原分两集出版,*集是叶衍兰积三十年之力搜集而成,并撰有小传,用小楷书写,但生前并未印行,其孙叶恭绰继承祖父遗志,先于1928年将*集交商务印书馆影印问世。以后即着手继续搜集,经二十年之久,又得200人,编为第二集,由江西画师杨鹏秋摹绘,并私人出资,由珂罗版社影印出版。此次整理出版,对原图继续影印,*集小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陈祖武先生手写誊录并加标点;第二集,原书有图象无文字,由陈祖武先生仿*集小传风格,为第二集补出小传,并手写誊录。 丛书简介: 为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决定自2010 年始,设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本书以西藏有代表性的22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访谈对象,历时三年,通过大量田野考察而形成。全书共涉及8类22项非遗保护项目,内容涵盖西藏音乐、歌舞、绘画、手工制作、医药等多个方面,基本上呈现了西藏非遗保护名录的特征特色。作为一部口述史,本书在文字方面尽量保持了口述人的叙述风格,从中可以深切体会到他们对这些特有文化的热爱,也可以看出他们作为传承人的担当。数百幅配图,锦上添花,全面、鲜活地展示每一传承艺术的制作场景、传授过程等,将西藏非遗文化表现地更为立体,让读者为之耳目一新。
《文化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方法》是我国部综合论述文化人类学凋查与研究方法的专著。全书分三篇十八章,上篇是“田野调查方法”,分析田野调查的特点与功能、形成与发展、基本原则和类型及田野调查报告的撰写等。中篇是“研究方法”,阐释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类型、选题与设计、理论与概念的构建、假设构建、范式构建和各类研究方法。 下篇是“专题研究”,有《中西学术研究之异同》、《人类学研究的中国化与国际化》、《关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的若干问题》等五篇专题论文。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希望研究者能够创立自己的新理论、新范式、新方法、新概念和新观点,在如何创新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文化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不仅适用于文化人类学专业,而且还可作为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生
《老年学百科全书:年龄、老龄化和老年人》涵盖广泛、涉及老年学的方方面面,对于专业领域外的人而言,是初步认识老年学的重要工具,对传播老年学知识和促进大众普及是非常有帮助的;对于专业研究者和学生来说,本书有助于其系统地了解多学科老年学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参考书。书中各词条并非局限于某一领域的综述,而是反映了老年学跨学科、 交叉学科的属性和知识体系发展的过程。本书从整体上系统深入地介绍了经典理论概念和前沿研究视角,既包括诸如社会学、心理学、社会政策与实践、历史学、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 又涵盖了生物学、医学与健康科学等自然科学以及它们的交叉发展。每篇词条均由来自全球的资深研究者、实践者等撰写,每篇词条都包含概述、主题内容、术语表和建议阅读的参考书目,具有代表性、专业性和权威性 。
本书收集了作者自1991年至今,有关本土心理学研究的论文。这些论文主要论,要如何在自身的文化/社会/历史脉络中,来理解中国人的心理活动及现象。全书分为五部分: (1)阐述西方心理学知识背后的文化/社会/历史根源,指出要依据自身的根源,来理解自己的必要性。 (2)讨论“文化/社会”要如何与“个体”联系,才能用于理解在中国这个文化环境中长大的人。 (3)讨论“传统/现代”要如何与“个体”联系,才能理解背负了历史的现代中国人。 (4)给出一些可以用之来理解中国人的文化释义系统。 (5)运用这一套套的系统,来重新理解中国人的生活现象。 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知我、情感以及道德发展等,有一个较全面及贴切的认识和理解。
本书旨在尝试解释中华文明之精神,且揭示其价值。 余有言告诸欧美人,值此文明濒危之际,惟中国之文明财富,其价不可估也,此者毋庸置疑。 于交战各国之人民而言,战争之惟一出路者,当碎裂目前之《自由大宪章》,而订新宪,即我国良民宗教所涵盖之《忠诚大宪章》。 本书是关于研究中国民族性的专著,旨在尝试解释中华文明之精神,且揭示其价值,书中具体包括了:中国人之精神、约翰·史密斯在中国、中国语言、中国妇女、中国学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杨念群所著的《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增订本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尝试着提出一个“儒学地域化”的解释体系,通过研究儒学从官方的意识形态转化为民间的思想资源这一复杂的过程,展示了不同的儒学形态对近代知识分子言行的影响,这项研究不是对个别思想家脉络的追踪,也不是一般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史著作,而是突破了以往近代史解释的旧有框架,试图借用新的方法把思想史与社会史加以沟通,从而对一些旧有命题提出新解。“儒学地域化”体系的提出可能会引起讨论和争议,但《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增订本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在运用现代社会科学方法研究历史问题方面无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简介 《身体与社会》初版于1984年,你现在看到的是该书的第二个版本。此书的作者布莱恩.特纳把关于身体的研究从最基础的医学身体层面上升到精神身体的层面。正如作者在第二版序言里所述:“随着《身体与社会》第二版的出版,应该及时思考人文学科及社会学科中对人类身体与体现(embodiment)进行艺术再现这个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充分运用了其广博的知识,从梅洛.庞蒂的以身体为基础的存在现象学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从社会学到女性主义,都为作者提供了理论源泉。全书共分十章,从医学、社会学、宗教学、伦理
杰出的日本改革教育家,玉川学园和玉川大学的创立者国吉小原博士,曾请作者把作者在校所作的系列讲演整理一下,撰写成一本关于教育人类学的小册子,作为其大学出版社的 教育学丛书之一而出版。当时作者想,如果在作进一步回顾的同时,对自己有关的研究成果再一次进行系统的综合,也许能更好地满足国吉小原博士的要求。作者很乐意把不同时期出于各种动机而产生的研究成果综合整理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甚至把那些似乎相互有矛盾的成果也归纳到一起。这里,以人类学来论证的教育学思想是在全书起主导作用的中心,涉及各方面的章节都是由此展开,与之相联系的。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作者首先作了简短的历史回顾,扼要地阐述了从20世纪初直到作者年轻时开始进行独立探索为止这段时期德国教育学的发展。
本书详细讲述了CUDS5.0和Kepler的硬件及软件设计,每个CUDA开发人员,从新手到人员,都会从本书中学到有用的知识。新手可以学到硬件如何处理命令和驱动器如何核查进度;人员可以学习驱动器API、背景迁移等更的主题,以及如何构造CPU/GPU数据交互和同步的结构。
中国素以饮食闻名于世,却没有一部完整的,从文化的角度、生态的角度、族群的角度、人类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的著作。这是中国 部饮食人类学的专著,集介绍、评述、梳理国际学术界的相关理论和知识谱系,同时,也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中国饮食现象进行深度讨论的著作。填补学科空白并非作者用意,而是希望通过一种学理反思的致力,即对中国饮食的博大精深进行提纲挈领的拓荒性研究带动对知识的全面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