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人口学》立足新中国60年来人口发展变化考察人口学的发展,概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变化的情况以及人口学研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果,对中国人口数量、人口生育率、人口素质、人口老龄化、出生人口性别比、流动人口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论述,并揭示了人口学发展的路径和特点,展示了我国人口和人口学未来发展的前景。
《社会学的理论逻辑》是一部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理论史著作,也是作者亚历山大建立其新功能主义研究纲领的开端。此第四卷试图说明何以帕森斯是整整一代人中唯一可与古典大师们媲美的人,一方面本书论证了在力图调和古典思想对立问题上,帕森斯甚至比韦伯走的更远;另一方面,帕森斯著作中的内在矛盾加重了他力图弥合的两极化趋势。
本套“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丛书”选录清末民初以来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有代表性的人物,辑录能够代表他们学术思想的论着,使读者读其文知其学,梳理出现代学术史上那些具有恒在意义的东西,弥久不变和与时俱新是经典的两个方面的品格,本套丛书所收以典范性和代表性为基准,可谓经典。本册为国学大师萧公权卷,收录先生小传及重要作品,录学术年表和著述要目,可对萧氏治学之道有基本的认知。
《我的母屋我的家:摩梭家户口述史/泸沽湖摩梭家园文化书系》以口述史的形式,让41位生活在四川省泸沽湖边的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经历的摩梭人亲自讲述自己故事,以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个人身份,实现和读者的跨时空交流,让历史活生生的呈现出来,使读者得以观察芸芸众生生活其间的复杂社会,集中表现摩梭人对于家屋的责任和义务。全书共20万字,还将采取文配图的方式,插入100余幅图片,将摩梭母系文化的特点更加生动的、真实的展现出来。
在本书中,“种族与其说是强调不同民族的生理方面,毋宁说是强调它们的社会文化方面。”在我们的印象中种族是与“种族歧视”、“种族偏见”联系在一起的,而当讨论“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时,因为近代中国之内忧外患的特殊历史,种族观念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民族主义,所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时刻”,人们思考和行动的主要方向就是“保种强国”。但是,本书所论没有这么简单,它追述了近代中国种族观念的复杂历程,展示了近代中国种族观念的复杂形态。种族是“作为文化的种族”、“作为类型的种族”、“作为宗教的种族”“作为民族的种族”、“
传统中国是个农耕大国,农神信仰的历史与遗产既悠久又丰厚。在农神信仰中已经蕴涵着早期凡俗、功利的财富崇拜,只不过那时的财富主要还是指的农业财富,因此被称之为“田财”或“地财”。也就是说,当人们对财富的理解还囿于一种特殊的内容而没有抽象出其普遍形式的时候,财神必然被包容于各类农神之中而无法独立出来。传统的各类农神信仰抑制了近代财神的产生。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必须,也是人类礼仪文化的主要载体。《服饰礼仪》以简明的文字、形象的图片,从服饰的分类体系、服饰礼仪的流变、服饰的禁忌以及服饰的改革等几方面,系统介绍了体现中华文明的服饰发展历史和与之相伴相生的服饰礼仪。“衣食住行”,衣在首位,可见穿衣的重要性。对于这样的排序,有人提出疑问,认为应该是“食衣住行”,即食在首位。
《中国地学通鉴(人口卷)》主要从地学的视野予以记述和分析中国人口的发展状况和人口科学研究的进展,并传承中国志书编写的特色。人口从哲学的含义讲,它是对人民群众高度概括的 《中国地学通鉴(人口卷)》内容以历史人口为经、现代人口为纬,经纬交织,博古厚今,联系实际,以能够充分反映中国人口在时空和区域方面的静态和动态变化,以及与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这是一本结合生物基因理论对人类文化进行研究的学术专著。全书从人类认知的生理形式、群体和社会组织结构、人类文化的基因编码与复制、人类文化演化进程以及当下对于文化基因编码的应用等方面,论述了当今世界的意识形态、文化正义、文化基因编码等问题,认为人类文化中存在着类似于生物基因的DNA结构,从而影响着人类文化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