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格尔》是蒙古族卫拉特部英雄史诗,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史诗之一。该史诗以蒙古族英雄江格尔为中心,围绕着抢婚、夺财、强占牧地等展开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从中我们可以了解远古蒙古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习俗、政治制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另外,史诗在艺术成就上也达到了的高度,是蒙古民族文化的瑰宝。
《中国秘密社会》一书分为七卷,本书为第五卷。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秘密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实事求是地评价了它在历史上的是非功过,总结了历史上治理秘密社会的经验教训,尤其是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彻底、成功地解决帮会、会道门的方针原则、政策策略以及基本方法和经验,既能说明当时的斗争实际,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于实践。 本书对民国有关会道门的一些基本情况,诸如其组织内幕、戒规、活动以及发展演变过程,进行探讨和论述,以期勾画民国时期会道门活动全貌的一个轮廓。
在《在田野中成长:教育人类学田野日志》编写过程中,滕星教授对田野日志的遴选和整体编写思路的设计进行了具体指导,海路、巴战龙、赵淑岩参与了田野日志的收集、整理和编辑工作,海路、罗吉华、章光洁、虎技能、熊和妮、刘怡兰对书稿进行了修改和审校。由于《在田野中成长:教育人类学田野日志》的田野日志大多是作者次对教育人类学田野调查进行实录,文笔略显粗糙,其内容和观点也难免存在缺漏。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由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亲手创立的中国国民党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深而广的资产阶级政党,曾在全国单独执政22年。国民党在其发展过程中,承袭历代民族思想,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民族观,构建了以民族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理论,涉及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内容,制定了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原则和政策。
网络空间很复杂,好多人并不完全了解或者只是了解到一些皮毛。比如说好多人对于见网友一事总是抱着浪漫或者暖昧的想法,而事实却并不总是想象的那样。作者在做虚拟社区研究甚至是在有这个想法之前并不常呆在网上,互联网对于作者来说就是查查资料、收发信年、看看新闻的工具。担是看着越来越多的人把时间花在网上,一处文化上的直觉告诉作者:有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作者走到了网上,走到了天涯虚拟社区,并且有一种想把发现告诉大家的愿望。
清末民初,广西南宁市以西四十公里的扬美古镇是当地有名的繁华商埠,为左江中下游地区农副产品和工业制品的主要集散地。1922年农历四月初九,这座主要由平话人(汉族的一个支系)居住的城镇,遭到了来自周边地区“七十二条村”的壮族人的洗劫,自此衰落。本书的研究,基于著者对于扬美古镇及其周边壮族村寨社会生活为期一年多的田野调查。通过比照各类文本的记载以及当地人的口述资料,本书对发生在1922年的“四月初九”事件进行了描述。著者以人类学的视角,考察了扬美古镇的市场体系及商品交换,并对扬美人及其周边村寨壮族人的生计方式、族群认同、财富观念以及社会整合模式等进行了比较,试图通过对导致“四月初九”事件发生的社会文化原因的分析,探讨中国乡土社会的商品交换与族群关系问题。著者认为,尽管从表面上看这是一起由于
本书收集了作者自1991年至今,有关本土心理学研究的论文。这些论文主要论,要如何在自身的文化/社会/历史脉络中,来理解中国人的心理活动及现象。全书分为五部分: (1)阐述西方心理学知识背后的文化/社会/历史根源,指出要依据自身的根源,来理解自己的必要性。 (2)讨论“文化/社会”要如何与“个体”联系,才能用于理解在中国这个文化环境中长大的人。 (3)讨论“传统/现代”要如何与“个体”联系,才能理解背负了历史的现代中国人。 (4)给出一些可以用之来理解中国人的文化释义系统。 (5)运用这一套套的系统,来重新理解中国人的生活现象。 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知我、情感以及道德发展等,有一个较全面及贴切的认识和理解。
杨念群所著的《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增订本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尝试着提出一个“儒学地域化”的解释体系,通过研究儒学从官方的意识形态转化为民间的思想资源这一复杂的过程,展示了不同的儒学形态对近代知识分子言行的影响,这项研究不是对个别思想家脉络的追踪,也不是一般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史著作,而是突破了以往近代史解释的旧有框架,试图借用新的方法把思想史与社会史加以沟通,从而对一些旧有命题提出新解。“儒学地域化”体系的提出可能会引起讨论和争议,但《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增订本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在运用现代社会科学方法研究历史问题方面无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史国内已有众多学者进行研究,但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思想史的研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至今尚无人问津,仍是一项空白。马克思主义民族思想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写一部马克思主义民族思想史,对于我国各族人民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民族问题理论颇有意义;同时也是民族理论工作者的一项不可推卸的职责和光荣的任务。 作者鉴于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世界性的民族主义、分裂主义思潮的泛滥,出于维护我国各民族的友好和团结,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国际主义思想,反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以及国际敌对势力所散布的有关民族问题的各种谬论等思考,立意撰写了这本《马克思主义民族思想史》。现将笔者撰
本书是马戎教授关于中国民族关系现状与发展前景的论文精选,也是他近些年来一直努力思考的主要问题,有些涉及基础性的民族理论,有些是他在西部地区实地调查时观察到的一些具体问题,论述深入浅出,严谨而又开放,体现了社会学人类学学者面对现实、重视国情、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理论结合实际的优良学风。19篇文章独自成文,却又相互映衬,对民族问题理论研究和实践不乏指导意义。
杰出的日本改革教育家,玉川学园和玉川大学的创立者国吉小原博士,曾请作者把作者在校所作的系列讲演整理一下,撰写成一本关于教育人类学的小册子,作为其大学出版社的 教育学丛书之一而出版。当时作者想,如果在作进一步回顾的同时,对自己有关的研究成果再一次进行系统的综合,也许能更好地满足国吉小原博士的要求。作者很乐意把不同时期出于各种动机而产生的研究成果综合整理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甚至把那些似乎相互有矛盾的成果也归纳到一起。这里,以人类学来论证的教育学思想是在全书起主导作用的中心,涉及各方面的章节都是由此展开,与之相联系的。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作者首先作了简短的历史回顾,扼要地阐述了从20世纪初直到作者年轻时开始进行独立探索为止这段时期德国教育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