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旧的劳作方式,有一千余年历史的驮盐在消失。1998年由于加碘盐的推广,驮盐正式成为历史。 本书作者是地道的藏族人,少年时有过在驮队驮盐的经历,他以优美流畅的文笔,翔实的资料为我们留下了关于驮盐珍贵的记忆。书中不仅记述了西藏北部牧民历经数月、赶着牦牛找盐、采盐、驮盐的过程,还涉及一些与驮盐有关的仪式、用语及文化习俗以及驮盐牧民与农民间的盐粮交换等过程。
当今时代的跨文化研究,无法回避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的问题。本书是“文本与文化/跨语际研究”丛书之一,该书共分4章,它从不同的路径、选择不同的个案、从跨文化角度思考了当代中国文化问题的成果,其内容具体包括“大众文化与异国形象塑造”、“傅满洲:神秘·威胁·假想敌”、“陈查理:东方智慧·模范族裔·文化驯化”、“华裔男性身份建构”。 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屏幕,外国人在这个屏幕上放映着他们的希望和恐惧傅满洲邪恶狡诈,是“种族主义之恨”的代表。陈查理是模范少数族裔,“种族主义之爱”的典范。作为被美国主流社会边缘化的华裔男子,傅满洲和陈查理缺乏男性气概是“非性化”、从属性的典型,带有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内涵。傅满洲和陈查理一度是美国大众文化中定型化的主导华人形象,他们一个被塑造成恶魔,一个被描绘成
《彝人首领》所描述的历史背景距今不到一个世纪,历史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的凉山还非常封闭,是一个令外界望而生畏的区域,那时候谁要深入到凉山腹地,必须要找到势力强大的保护人方可成行。显然顾彼得当时决定进入这片神秘的土地是需要勇气的。他能顺利游历这片古老的土地,并以游记的形式记下自己的这段经历,更是难能可贵。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雄奇的康巴地区和神秘的大凉山,为我们留下了这份珍贵的历史记载。
《消解性别》继《性别麻烦》和《身体之重》之后,巴特勒的这部论文集对她自己提出的性别操演观点进行了重新审视.并开始将对性别的关注点从哲学话语转向现实生活与政治。她针对身体解剖学、美学以及社会与政治等领域对性与性别的各种限定和标准.提出了消解性别这一应对策略。在《消解性别》中,她考察了禁忌的意义和目的、新型亲属关系、性别跨越、双性、性别诊断和变性手术等问题,将对性别规范的批判置于人类生存与延续的框架之内。巴特勒的论述涉及近年来出现的“新性别政治”的各个方面。
《戏剧人类学》采取比较的方法,使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的比较研究贯穿始终,并从西方戏剧人类学反观中国戏曲的主体性。鉴于戏剧起源于仪式这一观点早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本书没有重新加以论证,而是着力研究俄罗斯文艺理论家利哈乔夫提出的一个命题:“从仪式的表演向戏剧的过渡是非常困难和漫长的”,着重研究仪式与戏剧的中间形态,并以中国戏曲和西方戏剧的若干个案作为例证。本书由陈世雄著。
《中山大学人类学文库·泰国北部的云南人:族群形成、文化适应与历史变迁》以生存于泰国清迈省北部的云南人(主要指原国民党军队、眷属及其后裔)村落、族群及文化特征为对象,通过田野调查及民族志研究,以族群形成和建构的历时性研究为主要叙述与分析框架,集中探讨这一族群如何在复杂、多元的政治背景中通过调适其与所在国及周边多方的文化关联,从而在异域延续、建构其族群认同,并最终完成从“孤军”、难民到华人族群的认同建构与历史转变。
人类学是一门非常关注自身历史的学科,阿兰·巴纳德写了一本清晰而睿智的教科书,其纵览人类学学科重大争论的历史场景,追寻理论和思想流派的谱系,对评价这些理论所涉及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这本书包括了人类学的先驱者、各种各样的进化论、传播论和文化区域理论、功能主义与结构—功能主义、行动中心理论、过程论和马克思主义观点、相对论的多种面目、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以及最近的阐释论和后现代主义的观点。作者阿兰·巴纳德现任南非开普顿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兼任爱丁堡大学社会与政治研究学院教授。他曾著有《亲属关系研究的探索实践》(与安东尼·古德合著,1984)、《南非的猎人与牧民》(1992)等,并与乔纳森·斯潘塞合编《社会文化人类学百科全书》(1996)。
特纳在本书所写的各篇文章不仅能人类学家感兴趣,而且包括精神病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神学家、宗教社会学家以及文学和戏剧表演专业的学生在内的从事各领域研究的学者也会对本书感兴趣。 作为这一领域最富想象力的评论家之一,特纳又以其浓重绚丽的笔墨在象征人类学界书写下了崭新的一页。特纳在本书中旁征博引,其中包括理查兹和列维-斯特劳斯等人的观点,但是他的视角却是独一无二的,他甚至创造了一些独特的术语用来表达一些关键性的概念并展开极具说服力的分析和论证……本书收绿的7篇文间不但涵括了特纳目前在墨西哥和欧洲从事研究所收集到的资料,而且还包括心理学、诗歌、宗教文学,历史学等领域大量的材料……(本书)因此是一部内容丰富,思维缜密、极富理论性并且给人以重大启发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