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方法》是我国部综合论述文化人类学凋查与研究方法的专著。全书分三篇十八章,上篇是“田野调查方法”,分析田野调查的特点与功能、形成与发展、基本原则和类型及田野调查报告的撰写等。中篇是“研究方法”,阐释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类型、选题与设计、理论与概念的构建、假设构建、范式构建和各类研究方法。 下篇是“专题研究”,有《中西学术研究之异同》、《人类学研究的中国化与国际化》、《关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的若干问题》等五篇专题论文。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希望研究者能够创立自己的新理论、新范式、新方法、新概念和新观点,在如何创新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文化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不仅适用于文化人类学专业,而且还可作为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生
《老年学百科全书:年龄、老龄化和老年人》涵盖广泛、涉及老年学的方方面面,对于专业领域外的人而言,是初步认识老年学的重要工具,对传播老年学知识和促进大众普及是非常有帮助的;对于专业研究者和学生来说,本书有助于其系统地了解多学科老年学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参考书。书中各词条并非局限于某一领域的综述,而是反映了老年学跨学科、 交叉学科的属性和知识体系发展的过程。本书从整体上系统深入地介绍了经典理论概念和前沿研究视角,既包括诸如社会学、心理学、社会政策与实践、历史学、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 又涵盖了生物学、医学与健康科学等自然科学以及它们的交叉发展。每篇词条均由来自全球的资深研究者、实践者等撰写,每篇词条都包含概述、主题内容、术语表和建议阅读的参考书目,具有代表性、专业性和权威性 。
《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主要内容包括:刺法源流考、灸法源流考、特殊灸穴法考、针具与针法、针灸取穴、针刺角度与深浅、留针与得气、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等。
梅奥认为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割断了农业社会建立起的固定社会纽带,这导致人们心灵的失衡。而被工业文明割断的旧的纽带,只能在现代组织工作中修补。《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总结了霍桑实验及其他几个实验的初步成果,次涉及了影响员工生产积极性的社会与心理方面的因素,探讨了人际关系因素在生产与管理中的作用,《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的出版标志着人际关系学说的正式创立。在此之后,企业管理人员越来越多地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人力资源的开发、注意改善企业的人际关系,注意使组织的需要和成员的需要协调一致。
作者在从事了大量的人类学理论与东部经验研究之后,顺着费孝通先生在有关“藏彝走廊”的论述中指出的线索,进入西部,在漫游的过程中,书写了一些随笔与论文。本书可谓作者有关西部人类学论述的选编。 书取名《中国圈》,这一概念所指,既与“中外”之间的地带有关,又与中国民族学惯常研究的某些介于“我与非我”之间的区域有关。借“中间圈”,作者思考了社会科学中诸如“社区”、“社会”、“文化”、“民族”、“国家”、“族群”等诸多政治一学术地理“单位”的局限性,借助“关系主义民族学”对社会科学加以反思,强调动态地研究人、物、事的特殊
作者在从事了大量的人类学理论与东部经验研究之后,顺着费孝通先生在有关“藏彝走廊”的论述中指出的线索,进入西部,在漫游的过程中,书写了一些随笔与论文。本书可谓作者有关西部人类学论述的选编。书取名《中国圈》,这一概念所指,既与“中外”之间的地带有关,又与中国民族学惯常研究的某些介于“我与非我”之间的区域有关。借“中间圈”,作者思考了社会科学中诸如“社区”、“社会”、“文化”、“民族”、“国家”、“族群”等诸多政治一学术地理“单位”的局限性,借助“关系主义民族学”对社会科学加以反思,强调动态地研究人、物、事的特殊价值,探索对这一“民族学类型”有益的“非罗马神话式”,亦即“非西方式”社会科学之可能方式。副题有“藏彝走廊”与“人类学”两个概念,前者也来自费孝通先生,后者则无疑是指一门
全书以媒介记忆理论为聚焦,将其视为人类一切记忆研究的核心、基础和纽带,通过多维视野和立体思维,对与媒介记忆有关的个体记忆、集体记忆、社会记忆民、历史记忆、新闻记忆、文化记忆和国家记忆、世界记忆等进行了全面勾勒和客观介绍,对其产生的根源、呈现的样态、发展的轨迹、研究的特点和未来的走向作了全方位、多层面的分析和研究,探讨了包括媒介记忆在内的各种记忆在当下可能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以及可能具有的新优势和新功能,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精辟的见解和观点。全书结构完整,论证严密,语言简洁,涉及广阔的国际背景,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