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是一门非常关注自身历史的学科,阿兰·巴纳德写了一本清晰而睿智的教科书,其纵览人类学学科重大争论的历史场景,追寻理论和思想流派的谱系,对评价这些理论所涉及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这本书包括了人类学的先驱者、各种各样的进化论、传播论和文化区域理论、功能主义与结构—功能主义、行动中心理论、过程论和马克思主义观点、相对论的多种面目、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以及最近的阐释论和后现代主义的观点。作者阿兰·巴纳德现任南非开普顿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兼任爱丁堡大学社会与政治研究学院教授。他曾著有《亲属关系研究的探索实践》(与安东尼·古德合著,1984)、《南非的猎人与牧民》(1992)等,并与乔纳森·斯潘塞合编《社会文化人类学百科全书》(1996)。
本书在当代中国妇女学及性别研究的主要奠基人李小江教授与海外学者对话的基础上整理而成。作者坚持本土的和民间的致思路向,沿袭和革新中国传统,走出了不同于西方女权主义的另一种道路,因此在她与亚洲、美洲、欧洲几十个国家学者的“跨文化”对话中,既满足了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人们通过“女人”这个窗口深入了解中国的愿望,也顺应了中国学者借助妇女话题让外部世界进一步接纳和理解“中国”的现实需求,在开阔的视野和叙事结构中,展示出跨文化人类社会研究的独特景观。
《心灵甘露(1)》收录了通过蒙医互动心理疗法治愈或受益的50例病患者的汇报,这是作者纳贡毕力格本人创建该疗法以来,十几年行医实践当中治愈或受益的上万患者中一小部分比较典型的病例,他们当中有晚期癌症患者、牛皮癣患者、类风险性关节炎患者、抑郁症患者及足以令现代医学措手无策的病患者们。为了便于读者们进一步加深理解和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在每一个人的汇报后面都有作者本人所做的点评,对一些有必要的病患者进行了后期随访。 在每一篇汇报后我们都附加了作者本人认为对读者心身健康有益的,从报刊、书籍、网络收集的《健康小知识》。读者通过认真阅读《心灵甘露(1)》,可以得到的心身治疗效果,它是蒙医互动心理疗法五种治疗模式的补充和延续。
仪式理论与实践一直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几乎所有的人类学流派都表现出对仪式的独特认知、理解和解释,人类学发展的整体脉络也在仪式研究中得到反映。一些的人类学家都在仪式研究方面独树一帜,并与他们的学术主张相辅相成,泰勒、弗雷泽、范.根纳普、涂尔干、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利夫一布朗、克罗伯、列维一斯特劳斯、利奇、埃文斯一普里查德、弗斯、古迪、特纳、罗萨尔多、道格拉斯、洛伊、拉帕波特、贝尔……。早期英国人类学中甚至还有一个学派叫“神话仪式学派”(学派)。仪式理论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谱系,国际学术界还有专治仪式研究的刊物——《仪式研究》。 本书是从人类学学科的角度对仪式领域进行研究的部专著,集谱系梳理、学理依据、理论介绍、流派分析、观点评述、田野案例及作者独立见解为一体。
本书旨在尝试解释中华文明之精神,且揭示其价值。 余有言告诸欧美人,值此文明濒危之际,惟中国之文明财富,其价不可估也,此者毋庸置疑。 于交战各国之人民而言,战争之惟一出路者,当碎裂目前之《自由大宪章》,而订新宪,即我国良民宗教所涵盖之《忠诚大宪章》。 本书是关于研究中国民族性的专著,旨在尝试解释中华文明之精神,且揭示其价值,书中具体包括了:中国人之精神、约翰·史密斯在中国、中国语言、中国妇女、中国学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