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人类社会的命运时,我们总会借助大历史的广角镜头。可耳熟能详,甚至被默认为公理的人类发展叙事 从人人平等的狩猎采集小游群到现代民族国家,历经 农业革命 城市革命 国家起源 等关键节点 真的反映了事实吗?《人类新史》向我们揭示出,这或许只是一个现代版本的起源神话。 两位作者追本溯源,发现上述理论其实源自18世纪美洲原住民对欧洲殖民者的批判,以及欧洲人做出的保守反击。随后,作者们综合考古学和人类学等领域近年来涌现的突破性成果,展示了人类实际上有过怎样多元和流动的社会组织形态,历史的道路又有过多少分岔与并行。重新理解人类的过去,重新发现人类本就拥有的其他可能性,或许也能赋予我们新的思想资源,去想象一个更具希望的未来。
古印度是一个注重生活和享乐的国度,有着悠久的性爱传统,《印度爱经》即是成书于公元4—6世纪的性爱经典。由英国人理查?波顿翻译出版后,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 这部书描述了两性生活中男女各自的特征,男女恋人如何相处,如何追求喜欢的对象,如何避免第三者插足,交际花们如何能够挑选到好男人,以及女人需要拥有的特质等要点。这是一本关于古印度人如何进行求爱、结婚以及两性关系的社会档案,是了解古印度爱情、婚姻和两性文化与社会风俗的重要读物。 在这片造出世界上架“合欢秋千”的土地上,人们认为性不是生活的附庸,而是传统生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求爱到婚姻,从恋人相依到妻妾共处,从国公、贵族,到穷人、交际花,从纯洁的恋爱到婚外情,从印度北部到南部,筏磋衍那告诉人们爱情与婚姻的维持自有其技巧和方式
本书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部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着重论述了文学作品中小说人物性格的二重性与多重性。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过于单一化,基于教化的目的,正面人物写得好,反面人物写得坏。这种扁平形象既脱离生活真实也背离人性真实。《性格组合论》作者对人与文学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并论证了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阐述人性是极为丰富的内在世界,性格是极为复杂的心理系统。而性格运动则是一种双向逆反运动,它既是明确的又是模糊的。本书还从人物塑造的审美角度对世界小说史和中国小说史进行考察与评价,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 本书出版后反响热烈,影响深远,是1986年中国十大畅销书之一,曾获“金钥匙”奖。
本书以古代女性这一特殊文化群体为线索,广泛辑录历代女子生活、劳作、婚姻、爱情、才品、著撰等方面内容,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传统闺阁文化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视野广博。全书凡7卷7部26目,传世名篇如《王昭君传》、《赵飞燕外传》、《莺莺传》、《春梦录》、《婚杂仪著》、《悦容编》等在该书中均有收录。其形式包罗万象,含传记、小说、诗歌、辞咏、序传等各种体裁,内容亦真亦幻、亦虚亦实,资料性与可读性共存,具有珍贵文史价值。
盖瑞·祖卡夫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切入,运用心理学、物理学等学科知识,对人类心灵的进化、灵魂的价值以及个性与灵魂相联结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从而进一步阐述如何开发心灵与智慧的正能量,改变负面的消极情绪,提升自身的潜能。
这是一部引经据典、篇幅庞大的学术著作。作者汉斯·利希特是德国莱比锡大学教授,英译者约翰·亨利·弗里兹曾翻译过数部希腊、罗马古典文学方面的重要著作。劳伦斯·道森在出版前曾对译本做了重要的编辑工作,包括配插图和增加索引。这部著作援引大量古希腊文学、艺术、历史作品中关于性爱和情色的记录,详细而生动地展现了渗透古希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两性关系和性生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