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与文化的科学,或者也可以讲是从文化这个角度研究人的科学。《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研究人类社会中的行为、信仰、习惯和社会组织的学科。《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藏文版)》为《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的藏译本,介绍和论述了文化人类学各学派的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
《“我们”的田野作业与反思》以田野作业为连接点,对云南学者的十个研究案例进行展现,并展开“自我反思”,从而对民族传播研究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中如何展开田野作业提供十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从研究案例的选择看,体现出鲜明的云南特色,即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具有突出的本土特征。《“我们”的田野作业与反思》采用平行展现的论文汇集形式,分为十个研究案例,共计10篇论文,同时由论文作者对本研究案例展开“自我反思”,单独成文,并与论文相照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学研究紧随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并且深刻影响着人与社会的发展。因而,我们应从生动的社会实践出发考察和反思中国人学研究得以兴起的历史背景、演变的内在逻辑,以及它与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然联系。
本书包括:首都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文物保护分析及生物实验室建设前的调研及论证、实验室准备购置的仪器设备及其功能调研、首都博物馆文物保护分析实验室仪器设备等八章内容。
《消解性别》继《性别麻烦》和《身体之重》之后,巴特勒的这部论文集对她自己提出的性别操演观点进行了重新审视.并开始将对性别的关注点从哲学话语转向现实生活与政治。她针对身体解剖学、美学以及社会与政治等领域对性与性别的各种限定和标准.提出了消解性别这一应对策略。在《消解性别》中,她考察了禁忌的意义和目的、新型亲属关系、性别跨越、双性、性别诊断和变性手术等问题,将对性别规范的批判置于人类生存与延续的框架之内。巴特勒的论述涉及近年来出现的“新性别政治”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