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上篇以问答形式讲述了校对基础知识,对于现代校对如图书在版编目(CIP),电脑校对软件、磁盘稿校对等问题,都作了详尽的解答。下编汇集了不同类型容易互错的字,经常用混的词,以及误用成语的实例,并释义辨析,以提高辨错能力。这是校对人员必须掌握的规范使用字词的基本功。书后收集附录有新版《简化字总表》、《批异体字整理表》、《批异形词整理表》、《标点符号用法》、《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等国家标准,以及各种字体、字号、主要科技符号表等,可供校对人员参考使用。
《从精英文化到大众传播——明代商业出版研究》借鉴“新文化史”的研究范式,以传统的历史学的方法为基础,综合分析各种相关的文献资料,在尽可能客观地展现明代商业出版面貌的同时,借鉴传播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探讨商业出版在社会和文化变迁中的作用。详细阐述并分析了明代商业出版兴盛及其背景和原因、明代商业出版中心、明代商业出版的主要品种、明代商业出版的经营状况、明代商业出版与社会和思想文化变迁等。
《陈赓日记》是陈赓大将的日记,在陈赓同志去世二十多年后才首次与读者见面。出版以来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和好评,邓小平同志还亲自为《陈赓日记》题写书名。书中记录了他从1937年到1952年的戎马生涯。战火洗礼、风雨飘摇,这本日记得以流传下来与读者见面,弥足珍贵,它真实记录了我军高级将领陈赓同志在战争中的睿智、在生活中的情趣以及对党和革命的忠贞。令人遗憾的是长征无日记,陈赓同志自己也对这段记录的缺失悔憾不已,但身处革命年代的历史境遇中,能够有这样的文字流传于今,对我们今天的读者已经是莫大的幸事了。书中还附有陈赓同志1944年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书写的自传,以及陈赓同志的书信和手稿,非常珍贵,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收藏性。
《读懂孩子:心理学家实用教子宝典(6-12岁)》介绍6~12岁孩子各方面的成长特点、发展规律与相应的教子策略,本书帮助你了解你的孩子、更好地理解你孩子的发展历程,提升你的家庭教育能力。 《读懂孩子:心理学家实用教子宝典(6-12岁)》涵盖了家长关心、渴望了解的问题,例如,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如何养成良好生活与学习习惯,如何培养品质与能力,如何维系与调整亲子关系等等。心理学专家、教师、成功妈妈将从不同的角度,为亿万家长答疑解惑。 希望《读懂孩子:心理学家实用教子宝典(6-12岁)》能帮助您读懂孩子、智慧育儿。
本书运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对近代中国的“图像新闻”的历史,即以图像来描摹社会“时事”的历史展开了叙述,并对中国近代“新闻图像”文化做出了高度评价。认为近代“新闻图像”与其他文化样态(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清单。进而认为深入而系统地开展“民国图像”文化研究,使它像其他文化形态一样焕发出历史文化的光辉,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担负起的文化历史责任。 全书总共六卷,洋洋285余万字,书中选用有2400多张珍贵的图片资料,全面而细致地对1840-1919年间的中国近代“新闻图像”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并且运用SPSS软件对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本书图文结合、条理清晰、资料翔实、建构完整,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与历史研究价值。
《宋人文集编刻流传丛考》涉及到32家宋人,集中查考各家文集在历代的编刻流传情况,他们有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辙,秦观等。
本书主要记述福建古代各类历史文化成就及其形成的本地特色文化,展示福建文化的独特魅力。记述范围以当今福建地域为界,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1911年。涉及的文化要素包括文学、史学、艺术、建筑、教育科举、学术、科学技术、民俗、宗教和民间信仰等传统门类,还重点介绍闽越国文化、方言与戏曲、闽学、建阳刻书、船政文化、妈祖文化等福建地域性的标志性文化。
国际上已将博物馆教育与学历教育、在职继续教育并列成为三大教育。我国的博物馆教育则刚刚起步,非常需要总结推广北京已有的经验。该论文集展现的案例不是单纯的数字技术应用,而是整体创意规划设计、形式多样的互动体验,为观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不是简单的信息报道,而是线上线下结合、服务功能多元化、信息普惠大众的理念推广。
这本指南手册是由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D.Lasswell)、罗夫·凯西(RalphD.Casey)和布鲁斯·兰尼斯·史密斯(BraceLannesSmith)编纂,明尼苏达出版社l935年出版的《宣传和推销:注释参考》(PropagandaandPromotionalActivities:AnAnnotatedBibliography)的续作。本书由4篇引导性的文章和书目注释文献组成。文章旨在概括当今世界上流行的传播效果的相关科学知识,并着重研究其中一种特殊的传播方式:有目的的宣传活动(这里,“宣传”的意思是对符号的有意选择和传播,以便影响大众的行为)。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详细列出大多数相关科学信息的来源及其作者,以及(迄今为止)这些作者试图回答的问题。相信引导性文章的话题是赋有意义的,而注释文献部分也是按次序排列的。 本书包括的话题如下: (1)1934年中期(以前的文献已经出版)至大约1943年3月期间出版的书籍
本书总结了编辑实践活动,概括了编辑基本原理,探索编辑工作的规律。全书共分七章。章里明确了编辑概念、编辑理论研究的目的、研究任务、研究方法等。第二章集中对编辑活动、编辑工作和编辑规范进行了阐述。第三章是有关编辑主体的内容之一“编辑思想”。第四章为编辑思想。第五章着重对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进行了分析阐述。第六章装帧设计从编辑艺术,编辑美学和文字编辑、美术编辑在装帧设计中的作用三方面予以展开。最后,以编辑现代化结尾。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系列:大藏经目录备考藏文德格版北京版比较研究》的缘起是20世纪80年代末,我与黄明信先生、谢淑婧先生、丹珍卓玛先生共事于北京图书馆善本部少数民族语文组。黄先生主持《西藏历史人物手册》和《汉藏大藏经目录异同研究》等课题,两课题的研究成果分别于2000年和2003年在民族出版社和中国藏学出版社刊行,本人承担的项目只有汉文部分按时完成,并收录在《汉藏大藏经目录异同研究》一书中,藏文部分因难度较大和自身学识功力以及时间等原因,未能按时结题。1997年,我调离北图,离开了与我共事的诸先生,没有了他们的帮助,更没有了随手可得的参考资料的查阅,课题研究陷入了艰难的境地。几次放弃,几次重拾,甘苦自晓。
鉴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以及中国电影研究的特殊背景,本书选取文艺政策与电影发展的关系为研究视角,来观照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通过分析文艺政策出台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梳理文艺政策的不同文本形态及文本演变,辨析文艺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价值取向的嬗变等因素对中国电影创作带来的立体效应,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电影发展的沧桑历程;通过剖析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电影事件、电影个案,来评析新中国文艺政策与当代中国电影艺术之间的互动规律。
多年以前就感到翻检元人文集有一个综合的篇目索引,而且动手做了一些,但没有实现。现在陆峻岭同志编纂的《元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正式出版了,这是元史研究工作者的喜讯。元人文集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关于元代史事的资料。屠寄的《蒙兀儿史记》和柯劭态的《新元史》,都曾充分地利用了元人文集。陈援庵先生的名著《元西域人华化考》,可以说主要是依据元人文集的材料写成的。元人文集的史料可以订正和补充《元史》的误漏。《元史》卷九十三《食货.税粮》有“丁税少而地税多者纳地税,地税少而丁税多者纳丁税”的说法,据胡祗通《紫山大全集》卷二十三《丁粮地粮详文》,丁税、地税是以军户和民户分的,军户纳地税,民户纳丁税,这就很清楚了。《元史》卷一百二十五《赛典赤瞻思丁传》对他的孙子乌马儿,只提了官江浙行省平章政事,而任
本书涉及的是我国最近六十年来社会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新闻。它像一支体温计,灵敏地度量出六十年来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常温或高烧;还有各种人的情感:呐喊、悲愤、激昂、和谐、希冀,各种人间喜剧、悲剧和闹剧;它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公开的或隐晦的,正面的或反面的,幽默的或无奈的,乐观的或理想的,日复一日地展现着,消逝着。在中国现有的新闻体制下,新闻报道的方式和内容,甚至词句的变动,都是社会变迁最敏感的征兆。在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面前解剖这只小麻雀,相当于再次经历这段历史,但这次不再茫然,而是一种理智的对社会和生活真谛的解读。
内容简介
《孤岛文学期刊研究》史料丰富,叙述平和,从文学期刊研究方面丰富着人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细致的考察,描绘出现代出版史上一个特殊区域的幽深图景。以原始资料之上的孤岛文学期刊考辨为基础,以文学期刊内容的文学史意义阐释为依归,同时融合出版学研究方法的写作思路。逻辑上则按从宏观逐步移向微观的顺序,围绕着文学期刊的生产和其上的“文学”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