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先阐述俄罗斯藏书票的发展历程,然后展示遴选出的50至70位艺术家的若干作品,并附艺术家简历。在俄罗斯艺术史中,藏书票作为小型版画的一个分支,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之路。根据俄罗斯相关学者的论述,俄罗斯藏书票的发展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为节点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又呈现出了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点。特别是在第二个阶段,俄罗斯藏书票渐渐获得了世人的普遍喜爱和尊重。俄罗斯藏书票艺术带着自己的风格和思考角度,展现出了多样性的创作解决方案、风格以及场景的精华, 是融合了创造者和订购者的无穷想象力,真正成为书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云南丛书》收录了明清两代记载滇史的重要文献,收录了有关云南学者撰写的各学科重要著作,共205种,其中已刊本179种,未刊本26种。《〈云南丛书〉书目提要》对《云南丛书》所收的各种著作进行了较为翔实的介绍。编排顺序上,是依照整理影印出版的《云南丛书》的顺序,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先对各部有一个概括介绍,然后叙述了每一种著作的作者生平及著述情况,对每种著作的特点、菁华有较为精要的点评,并逐一介绍了各著作的版本情况。
《中国出版通史》,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主持下即将编撰完成,介绍了许多有影响的出版社的社史、店史、出版家的传记、有价值的研究著作和史料性的著述,其中包括不少省市的出版志、老出版家的回忆录等等。涌现出一批有成就的中青年研究力量。毋庸讳言,我国出版史研究还处于相对冷落的局面,特别对近、现代出版史料的研究,既有研究的空白点和力量分散,又缺乏对若干重大问题的深入讨论,研究者往往由于史料难觅而颇为困顿,以致研究课题不够广泛深入,甚至有些论文人云亦云,写不出新意。刘杲同志说:“学术研究离不开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历史研究尤其要靠史料说话。”
我不止一次地发现具备一定背景知识的学生——尤其是高年级本科和研究生——特别欣赏本书的明白晓畅。……第七版仍然坚持了高标准的读者定位。本书不是写级那些对传播理论一无所知的入门者。虽然我可以把本书的写作“降低”到这种最基础的层次,但那些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更需要一本传播学理论进行概观式介绍的教科书。这本《人类传播理论》旨在为这些学生提供一本高质量的教科书,帮助他们完成本科的专业学习,为他们开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 在林林总总的传播学著述中,这部《人类传播理论》堪称上乘之作。本书自1987年版问世,迄今为止已经出到第七版,对传播学这门二战后兴起的新学科来说,一部学术著作能连续25年高居“排行榜”,其地位与价值也就可想而知了。
《中华文化与文明的整体观》从文化的认知方式、价值诉求、行为方式与学术范式的整体上,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奠基与特质,揭示了中华儒学道性文化的根本性质。并与西方的科学理性文化,印度的禅学玄性文化加以比较。本书从文明的制度、法律、习俗与意识形态四个方面,揭示了中华文明的家庭、社会、国家与权力运行的四大文明结构,揭示了中华共和文明的奠基与特质。并与西方、印度的文明加以比较,该书比较了中国乡村文明,印度的丛林文明与西方城市文明的结构特点,为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共和提供了学理基础。 ? 《教育与圆满人生》整体揭示了心性、道德、知识与技艺教育的四大文化内涵,揭示了教育要形成的完整的“文化人格”,深入探讨了教育的原理、理念、内涵、方法、体制与工具,以及从入胎、胎教、婴幼、中小学、大学、成人、老年
《中国图书馆年鉴(2012)》反映中国图书馆行业2011年概况,是年度资料性工具书,分特载、纪事、专文、图书馆事业、学术研究与活动、法律法规与政策性文件、专业文献、统计资料等版块,重点突出2011年图书馆行业的大事、热点,全面反映行业2011年发展状况。内容提要目录特载纪事专文图书馆事业学术研究与活动法律法规与政策性文件专业文献统计资料年度大事记
网络传播时代改变了优选意识形态传播的图谱,带来了意识形态传播的形式、叙事方式和话语表达方式的转换,也带来了意识形态传播向日常生活的转向。因此,牢牢掌握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传播的领导权和话语权,不仅可以从学理上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策略,而且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大众化生活化的时代要求。本书紧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关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和自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内,结合传播学、哲学、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理论研究成果,实行跨学科研究。
《十六—十九世纪中国出版研究》属于文献传播研究的范畴,以16—19世纪的中国出版为研究对象,所论各题大都属于开创性质,无论是对明代杭州府私人出版机构数量的考论,对晚明科举与出版业关系的阐发,对《嘉兴藏》资料的排比,还是对清代满文出版的研究,对海关造册处与中国近代出版的探讨,都能发人所未发,踏踏实实做实证研究。《十六—十九世纪中国出版研究》作者章宏伟坚持使用手资料,注重文物与文献的结合,经过认真的考据,从浩如烟海的材料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凭资料阐发虽然有些琐细,结论或许还可讨论,但都是实学。
本册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汇集1959至1960年在当时起过一定作用,有较大影响的文件、法规、领导人的讲话、报告和题词等。
翻译本身,是沟通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文化体系,甚至不同的文明。而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翻译家,关注的重点及热点之所以常常有很大差异,除去个人兴趣外,更多的是根源于文化自身的变迁。同一部著作,在不同的译者、不同的读者那里,解读可以完全不同,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误读、甚解,除去个人水平外,更多的是文化背景的相异。近代以来,从西方,从日本,引进了大量新的词汇,并使大量老的词汇具有了全新的内涵,但是,同一词汇,人们的理解或人们所作的意义诠释,差异却是如此惊人,便是明证。翻译出版史的研究,将引导我们从这种文化的对话、误解与正解,从更深的层次上去考察近代以来中国思想变迁。
李彬所著的《传播符号论》一共六章,犹如交响曲的四个乐章:乐章是“导论”;第二乐章包括“语言与符号”和“结构与符号”,涉及前述三个层面的符号构成问题;第三乐章是“符号与意义”,论述符号的意义问题;第四乐章包括“文本与诠释”和“话语与权力”,围绕符号的解释而展开。
本书考察美国主流媒体如何基于自身稳定的文化积淀建构“中国制造”产品话题的报道框架,以及框架建构对美国消费者的态度和认知产生怎样效果。首先,本书根据编辑室文化与框架之间的关联,提出美国主流媒体的编辑部文化对于中国相关的各种话题存在较为稳定一贯的“中国相关话题的报道文化”。从“中国相关话题的报道文化”长期形成的文化符号积淀中,生成了美国主流媒体对各种各样中国相关新闻报道进行意义组织和新闻生产的一系列一般性通用框架。通过揭示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相关话题报道的通用框架,本书为后续考察美国媒体报道中国各类话题的方式奠定了抽象层级较高的理论基础和起点。其次,通过系统分析美国主流媒体报道“中国制造”产品质量和安全危机事件的报道文本,本书探讨了一般性通用框架在具体“中国制造”产品质量危机事件
由西方传教士林乐知创办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万国公报》(初名《中国教会新报》),是晚清学者文士认识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的重要媒介,但长期以来,学界的研究和利用均很不够。本书收入刊载于《万国公报》的文章一二0篇,分教论、时评、西学三类,是迄今为止比较完善的《万国公报》选本。
深化科学研究,推进媒介化社会建设??? 童兵???我们“985”创新基地以“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命名。这里的“媒介化社会”,不仅是我们基地科学研究总的学术背景,也是基地科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但是,正如不少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尽管20世纪90年代就有人提出“媒介化社会”的概念,但至今未见有论文对此有深刻全面的分析与论证。所以我自基地成立之初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召开一个学术会议,邀集一些对媒介化社会有研究心得的学者,对此作一些较为深入的讨论。2009年9月,在深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