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本人以及本书而言,能有机会接触中文读者,真是荣幸之至。这不但是因为中国文化与文明是最古老也是度发展的人类历史之一,还因为未来的世界将越发紧密地与中国的未来相互联系。公元2000年将届之际,中国各地不寻常的经济增长、技术现代化与社会变迁过程,都正在重新塑造地球的面貌。对中国及人类而言,用充满智慧的意义与充满展望的视野经历当前这个转化过程,确实是必要的。西方经常缺乏这种意识,而我怀疑中国人也相当有限。就像历史上所有快速而多重向度变迁的时期一样,我们习惯用来思考社会的知识范畴已经变得过时:社会、经济与政治理论,在我们最需要据以了解世界与引导我们的实践时却失效了。三卷之一的本书,在我们当前知识的状态下,尝试以经验分析为基础,重新思考这个正在浮现的社会与经济。本书从全球视角着手,分析信息
本书以晚清新型出版业—中间阶层的卓著机构和重要文本—为中心,讲述了这一新兴话语空间的形成、扩大及其重要性。 《时报》作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改革机构,既是本书的研究对象,又是研究的论据。作为研究晚清社会的进路之一,报纸被视作社会中发生的多种话语和实践的缩影,揭示了新的文化方式的协商路径与传统政治实践的转型。因此,对《时报》的考察,能够帮助我们对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有一个更细致的认知,而这一阶段曾经往往被武断地喻为王朝的衰落,1911 年革命的先声,或者是观念的过渡时期。将清朝统治的几年视作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会使我们重新发现这一阶段社会、政治、文化形态的问题,并且为我们重新反思后续的二十世纪中国开辟新的路径。
《新博物馆学手册》乃是乔治·埃里斯。博寇的经典著作,长期被引为博物馆学方面的主干教材。本书为升级修订后的第三版,在纳入博物馆界发展的同时,也保留了原著实用的哲学理念与简明的格式编排。 《新博物馆学手册》探讨了博物馆工作的中心问题,定义了博物馆工作者必须把握的所有相关术语,可以说,它涵盖了博物馆学方方面面的基础要略。而且,每一章都设计有实用性练习题,既适合课堂讨论,也适合刚人行的博物馆工作者。 《新博物馆学手册》是国际博物馆大会文献中心认可的博物馆培训的典范之作,《新博物馆学手册》在世界各地都被列为博物馆研究的基本书目。
《自信·和谐·共建:中国西部公共图书馆联合会第四届(2017)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录的93篇论文,内容涵盖了当今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的热门话题,反映了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馆员对于图书馆工作的热爱以及致力于图书馆事业的自觉。而论文作者大多是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一线工作者,他们以工作实践为基础,理论联系实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与思索,其中不乏独到见解,既涉及当前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急需解决的问题,也代表了当前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学术研究整体水平,这对干促进今后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工作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本书文集辑录了当代新闻人、新闻教育家范敬宜先生担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以后直到他去世之前,有关新闻教育方面的讲话、短文和个人专访。范敬宜对于新闻人才培养的方向、路径、方式,都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观点并亲身实践了这些新闻教育理念。他广博的文化修养、坎坷的人生经历、丰富的新闻经验,杰出的政治智慧和睿智的生活态度,使他的新闻教育思想不仅高瞻远瞩、博大深邃,而且求真务实、循循善诱,对于新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同时对于青年新闻人的成长也具有实际的和教育作用。“如果有来生,还是做记者。范敬宜先生这句名言,将会在本书中得到血肉丰满的注解。
本书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扼要记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驻在延安领导和指点根据地、国统区、敌占区开展出版宣教工作。这一工作的特点是,把根据地的革命出版工作和国统区的革命出版工作结合起来,以各种方式互相策应、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干部和广大人民反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内的决策和部署上来。 二是探究国统区出版模范之称的邹韬奋及其主持下的生活书店的经营之道和斗争艺术。揭示了30年代、40年代革命的新的出版业战胜了旧的出版业而凯起,在群众中扎下了根。是它的力量之源的所在。 三是为中国革命出版史留下了一些文化战士的身影。他们拥护共产党、紧跟人产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并肩战斗,感人的事迹表现出难能可贵的高尚品质。 四是对建国后的出版工作
《旧京书影》是拍摄于八十年前的七百一十六幅老照片,主要内容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北平图书馆收藏的宋元善本书影。这份珍贵的善本留真照片,当时只是少量洗印,并未出版。今人民文学出版社借用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院藏品,首次将其扫描整理,公之于世。 《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编成于一九三三年,体现了京师图书馆与北平北海图书馆合并,组的国立北平图书馆后甲库所藏善本情况。其著录之完整,鉴定之精准,文字之谨严,为近代以来所未有。 一九三四年为躲避日寇战火,国立北平图书馆将馆藏善本南迁至上海租界,后将其中大部寄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这部分善本今在台湾。 《旧京书影》、《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两书珠联璧合地反映了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北平图书馆的善本藏书,既是研究宋元版刻的资料,又是我们探索善本书分合变
《佛教与图像论稿续编》是一部探讨佛教图像的研究文集。内容包括:摩利支天信仰与图像、高丽的地藏信仰与图式、擦擦与善业泥考辨、却英多杰与石莲寺、陕西合阳金代梁山千佛洞调查简报、擦擦与善业泥考辨等。
传播学究竟是一个研究领域还是一门独立学科?传播学的国际化与本 士化究竟如何协调发展?这些问题老生常谈,却又悬而未决。在学科发展 的脉络中,通过实证方法提供具有说服力的数据,对于解答上述传播学关 键命题,或许是一个方案。 《20世纪90年代西方大众传播学研究》截取20 世纪90年代的西方大众传播研究为对象,采用文献分析、内容分析和引证 分析,在传播学研究的历史脉络中,科学、全面、深入地考察分析了西方 大众传播学的总体状况。基于这些客观数据,作者给出的解释和建议可靠 而富有启发。
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一种大众社会角色,发展到今天,已远不同于以往的定位和范畴。巩晓亮所著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品牌研究/传播学研究书系》敏锐地把握住了节目主持人这一市场概念,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主持人品牌的各种组成结构,以深厚的理论研究方法力图构建主持人品牌的运营系统,是本领域一次重要的理论建设。本书将主持人的关键职能定位于提高传媒界面的粘合力,也是基于经典研究范式的观点。立论严明,可读性强。
本书文集辑录了当代新闻人、新闻教育家范敬宜先生担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以后直到他去世之前,有关新闻教育方面的讲话、短文和个人专访。范敬宜对于新闻人才培养的方向、路径、方式,都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观点并亲身实践了这些新闻教育理念。他广博的文化修养、坎坷的人生经历、丰富的新闻经验,杰出的政治智慧和睿智的生活态度,使他的新闻教育思想不仅高瞻远瞩、博大深邃,而且求真务实、循循善诱,对于新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同时对于青年新闻人的成长也具有实际的和教育作用。“如果有来生,还是做记者。范敬宜先生这句名言,将会在本书中得到血肉丰满的注解。
《明代版刻图典》内容包括明代刻书概述、明刻本发展的社会背景及主要原因、安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使经济迅速发展、重教兴学,培养选拔人才举贤招隐,重用贤能之士、注意采集图书,重视教化作用诏除书籍税收,刺激刻书事业、宽松的出版政策,为书籍出版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发达的经济,刺激图书的消费、制书材料的进步,为刻书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廉价劳动力,降低了刻书成本、明朝政府刻书、内府刻书、(二)法律书籍、(二)大藏经的刊刻及其它、(三)《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和《赐号太和先生相赞》、(四)《番藏》的刻印、(五)《元史》与制书的编撰等。
《东风西渐: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欧洲瓷器》是为配合由深圳博物馆和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联袂推出的“上海历史博物馆藏欧洲瓷器展”而编撰,收录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藏加拿大收藏家拉斯洛’帕拉克维茨(Laszlo Parakovits)、孙建伟夫妇捐赠的欧洲瓷器精品176件,为广大读者了解欧洲瓷器的发展历史,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难得一见的实物资料;同时,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大有裨益。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媒介文化系列·媒介建构:流行文化中的大众媒介》采取了一种好的方法来研究大众传播和文化研究,即将媒介——报纸、书籍、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以及这些媒介与文化、社会的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来审视。作者劳伦斯·格罗斯伯格、艾伦·渥泰拉、查尔斯·惠特尼和麦格雷戈·怀斯认为:研究大众传播不能与社会机构以及社会生活割裂开来,它们彼此塑造和影响。《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媒介文化系列·媒介建构:流行文化中的大众媒介》探究了社会生活卷入媒介的不同方式,包括体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诸多方面。
《批判视野下的西方传播思想》聚焦于在“媒介、社会和文化”的场域与意义中系统地研究西方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理论与思想,从而促使我们真实地理解传播学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并重新审视西方传播理论。《批判视野下的西方传播思想》通过阐释重要学派和代表人物的思想“以点带面”地勾勒西方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研究地图”,系统阐述了各种传媒批判理论,并追踪传播新技术和新媒体的新发展。 作为研究西方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理论专著,它极大地 弥补了我国传播学研究长期以来过分侧重引介和研究美国的经验学派,而对源于欧陆传统的批判学派关注不够的缺憾。 《批判视野下的西方传播思想》对于传播学研究 的意义在于它跨越了所谓的传播学研究“主流”,跨越了传播现象的简单的线性因果分析,同时立足于本土语境、制度和社会实践,并结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