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传灯录》为北宋真宗朝吴僧道原所作禅宗灯史。其书集录自过去七佛,及历代禅宗诸祖五家五十二世,共一千七百零一人的传灯法系。此书编成之后,道原诣阙奉进,宋真宗命杨亿等人加以刊定,并敕准编入大藏流通,因此《景德传灯录》在宋、元、明各代流行极广,对教界文坛都有很深的影响。但是受近世禅宗研究重前期禅史研究的风气影响,学界对此书的关注有限,很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景德传灯录〉研究》共六章,前为引言,后为附录。引言部分对近世禅宗研究及《景德传灯录》研究的状况进行了回顾,并阐明本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所持的视角。正文六章对《景德传灯录》的成书背景、《景德传灯录》之前的灯史撰作、《景德传灯录》作者与成书、《景德传灯录》的刻印与版本、《景德传灯录》的注文、《景德传灯录》的文学性研究、《景
本书对詹姆斯·凯瑞的仪式传播观作了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全景式地展示了仪式传播思想的产生与流变过程、概念体系、学术贡献和理论缺陷,也为读者绘制了关于传播的一幅奇异图景,对传播作出了“另类”解读:从仪式的角度看传播,传播并不是指信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体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传播的起源及境界,不是指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本书能引发你对传播的这些观点重新思考。
无
当今的艺术往往以揣测为源:艺术展现的只是日常的表象,人们总在琢磨其背后隐匿的秘密。只有某种诡谲的、色彩斑斓的画面才会唤起我们的注意。《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媒介文化系列·揣测与媒介:媒介体现象学》中向我们解释了揣测怎样在不同的媒介中起作用,以及为什么自马勒维奇与杜尚以来,人们总是在为“现代艺术中究竟何为艺术,何为俗物”这类问题争论不休。 艺术是值得人们去揣测的东西,就好比将一把铲雪锹或者一小撮米放在博物馆中一件广受认可的艺术品旁边,任由人们去讨论,这就会引起揣测。这类争论的有趣之处在于,它可能为在物质上有限的艺术作品开启了一个潜在的可以无限反思的空间。通过《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媒介文化系列·揣测与媒介:媒介体现象学》作者论证了艺术与媒介间广泛的现象学,同时也把其先前一本著作《论新事物
全书共分十章,系统介绍了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基本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信息资源及其分布规律、信息检索基本理论、信息检索语言、计算机信息检索技术、联机与光盘检索、网络信息检索、重要中文信息检索系统、国外信息检索系统、特种文献信息检索、检索效率及信息的分析利用等。本书重点突出新颖性和实用性,具有易于掌握、实用性强,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特点。着重介绍的、实用的信息检索技术与信息资源类型。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课及公共课教材,也可作为广大教师、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信息检索的参考用书。
本书是1937~1945有关中国电影历史的一部断代史。全书以战争为切入点,从战争与历史进程、战争与文化命运、战争与艺术发展,尤其是战争与电影生存状态等关系的角度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即1937~1945年中国电影发展的全貌。
本书奉献给读者的是作者对于当今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创造、文化传播、艺术功能、产业理念及实践等诸多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本书是一本关于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基本理论著作,书中对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进行了准确界定,研究分析广播电视艺术的构成要素、功能及其属性,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建构起关于广播电视艺术学的概念范畴及知识体系。
本书以历史时间为经,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纬,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大背景下,对民国各个时期的出版历史现象和出版活动进行全景式的阐述。对民国三十八年的图书业历史,从行业经济史和出版文化史两个维度,进行宏观把握与概括。同时对有影响的出版机构和出版人物个案进行了微观研究和分析,对出版活动过程中商业利益和文化价值之间的平衡关系,给予了特别关注。对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业源头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出版事业,既探讨绍往,亦昭示先机,有细致深入的论述。
与此前的许多技术发展一样,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数字化时代同样为人们提供了社会根本性变革的许诺:通过电脑,我们可以时空和政治。在本书中,文森特·莫斯可透过技术发展和经济泡沫的迷雾,试图探明围绕数字化新技术出现了哪些迷思,以及为何人们对这些迷思坚信不疑。他认为互联网时代投资者如此狂热的动因并不是他们对经济规则的无知,而是对赛博空间开启了一个新世界这样的迷思的坚定信念。 莫斯可指出,迷思并不是一些可以被纠正的错误观念,而是一些可以将我们从日常的平庸带入卓越的可能性的叙事。他指出,如果我们能够将我们对赛博空间的认识置于我们对文化——特别是居于中心位置的后冷战时代关于历史、地理和政治终结的迷思——的认识之中,这将会增进我们对数字化世界的理解;我们有必要通过“双眼”,即同时从文化的和物质的角
能够吸引人驻足的图书馆和书店之美,在于其室内的设计、空间的布局,更在于其本身的人文历史背景。本书展现了五大洲38个国家,十七世纪以来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图书馆和书店人文风景,它们或奢华,或简易,具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多样的空间,它们都为图书而存在,都有着独特的气质。作者通过影像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从不同的视角来记录这些保存和传承人类文明的宝库,同时向读者分享世界各地不同的的阅读文化和传统,让读者感受书的魅力与阅读之美。
戴维·芬克尔斯坦和阿利斯泰尔·麦克利里编著的《书史导论》全面介绍了一个世纪以来西方书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变化趋势、学术理论方法,是一本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全面回顾西方书史研究的精彩之作。在西方学术界、知识界,它既是初涉书史的入门读物,也是读者掌握书史理论发展脉络和趋势的案头。
媒体可及性(accessibility)技术可以为感官功能缺损的用户提供可供替代的技术支持和信息获取方式,从而实现用户信息获取和传播的无障碍。传统的媒体可及性研究将视角集中于计算机硬件的技术实现上,对于无障碍内容、用户使用和可及性技术的影响方面缺乏关注,使研究范式以“技术”为中心。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广泛应用,使用户的能动性被激发,技术不再是阻隔残障者与健常人信息获取和使用的屏障,数字技术与多媒体互换技术为无障碍传播的实现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本研究正是对新媒体可及性技术及其传播无障碍实现方面的多维度研究。 本书将分为部分(共七章),从新媒体的可及性技术实现、视听障碍用户新媒体技术的使用和评价、基于新媒体可及性技术的用户传播行为及影响三个方面,对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无障碍传播问题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