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版法律法规文件汇编》一书收录历年来我国颁布的与新闻出版相关法律法规文件,全书按十个部分进行汇编,分别为 法律 行政法规 规章、规范性文件 综合类 规章、规范性文件 图书、音像电子网络 规章、规范性文件 新闻报刊 规章、规范性文件 印刷复制 规章、规范性文件 发行市场 规章、规范性文件 出版物进出口 规章、规范性文件 依法行政 规章、规范性文件 其他 。书中收录文件齐全,适合新闻出版行业从业人员及公众查询新闻出版类相关法律法规。
《编辑人的世界》是一本在当代美国主流的内容行业 出版业以及内容创作者中颇有影响力的经典读物。本版据1993年第3次修订版翻译,收录了38位美国当代知名编辑人撰写的38篇文章,你将从这里了解到:什么是好的表达,什么是消遣性、重要性、知识性兼具的内容;一个创意构想在各方辅助下从无到有的完整孵化过程;针对不同细分市场如何及时调整策略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除了深入细致的实操指导外,还精心选录了在理论、伦理等方面富有启发性,甚至争议性的文章,来锚定行业与职业定位。简言之,它将带领读者进入真正的 编辑人的世界 。
期刊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是在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技术和文字交流符号完善到一定程度后,适应人们表达精神文化的需要而产生的。期刊早产生于17世纪的西欧,它是适应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阶级、传播新思想和新文化的需要而产生的。
作为 一带一路 国际出版合作发展系列报告的卷,本书选取了21个 一带一路 相关国家和地区,并对各国的相关政策法规、图书出版、报刊出版、数字出版、全民阅读等情况进行整体梳理。这些国家分别代表了出版业较发达的国家、有一定出版基础的国家以及出版业比较薄弱的国家三种类型,符合 一带一路 国家出版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报告》还收集了三个典型案例,从不同角度展现我国在 一带一路 国际出版合作方面的成果。另外,《报告》还将各国的基本情况整理成表格作为本书附录,方便读者参考对比。
本书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传媒研究所和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县级融媒体中心委员会以及浙江省、江苏省等地方融媒体中心共同出品的2023-2024年度关于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创新发展的调查研究报告。本书从创新模式、创新应用、创新运营、创新报道等四个方面,汇集了来自全国会员单位的典型创新发展案例。这些案例符合中央关于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原则要求,在媒体融合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手段方法、路径模式上有理突出创新,在加强内容建设、强化先进技术引领、创新运营管理方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培养全媒体人才队伍等在红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创新进展和务实举措。
在《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的论题,即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攻击下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为娱乐,新闻和广告定位在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这也是一份内容翔实、令人震惊的警世书。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中预言人们将会遭受外来压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外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作为新闻与传播学被广泛参阅和引用的经典,《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逝》想告诉大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
从某种意义上讲,“新闻学经典译丛”是研究中国报刊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却又被忽略的重要史料,填补了中国报刊文化(史料)研究的空白。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研究手册(纪念中国媒介素养研究20年系列著作)》是张舒予率领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研究所的年轻教师、博士生和硕士生历经8年时间持续坚持编写并不断补充完善的资料性作品。前后有三届40余名博士生和硕士生参与了资料的收集、梳理和编写工作,利用各种信息途径对世界范围内“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相关研究从基础理论、研究学者、出版书籍、国内外期刊、网站平台、相关课程及在线课程等方面资料做了全面梳理,为国内外相关研究学者和广大爱好者提供丰富的资讯信息。
《中国新闻年鉴)2004卷是本刊自1982年创刊以来连续出版的第23卷。在编辑过程中,严格遵循“记录昨天,启示明天,服务现实”的办刊方针,以*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强化办刊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立足全局高度,确保导向正确,重点突出。
《年轮(中国年鉴事业35周年1978-2013)》是为纪念中国年鉴事业35周年而编,展现了年鉴事业35年来的发展历程,本书包括中央级年鉴、企业年鉴、省级年鉴、城市年鉴、地州区县年鉴、地方专业年鉴6个主要工作部的介绍及发展回顾,还包括学术培训与信息化发展、历史回眸、获奖评比、年鉴风采、大事记等主要篇章,全面系统的总结了35年来的年鉴事业,对其今后发展意义非凡。
《人际传播学》(新版)包括传播与人际传播、人际传播学的基本问题、人际传播学基本理论与模式、人际传播过程、人际传播心理、人际传播的文化差异、人际传播的语言、人际传播的非语言传播、网络中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的礼仪、人际传播的技巧、人际传播场景差异、人际传播的发展趋势等内容。
本书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人员的论文集。全书包括传播理论、采编实践、品牌建设、网络节目、节目创新、海外落地、驻外记者、语言教学、受众研究、播音主持、翻译园地、新媒体、技术天地、他山之石及其他等内容。
这本自选集主要写于2008年以后,是我迈进八十门槛之后写出,故以《八十后出版文存》命名;又因多数文稿出自拙著《亲历出版三十年——新时期出版纪事与思考》之后,内容也多有衔接,故可视为2007年出版的以论述新时期出版变革为主要内容的那部上下两卷集的续编。 在《亲历出版三十年》自序中,曾对我年逾古稀还在为反思历史和面对现实而撰稿,归结为把出版当作为之献身的一项事业。确实,这也是我能在八十之后写出这本约四十余万字书稿的真实心境。 为体现作者的思想脉络,也方便读者翻阅,我将收进本书的75篇文稿(未计《自序》、《著文目录》和《几句编后的话》)按六类编排。
《国际出版业发展报告(2017版)》主要涉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俄罗斯、日本、韩国、波兰、比利时、白俄罗斯、非洲等国出版业的发展状况。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范军组织了本书的撰写、修改和统稿工作。希望能以此书为桥梁,与业界人士建立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促进国际出版业研究工作的拓展与完善,使研究成果更加贴近行业发展的需求。
本书记录的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30年的历史,是这个时期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它诞生于改革开放初的教育改革萌动期,成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之中,其间经历了破冰筹办、红火初创、艰辛探索、迎风起飞、发展壮大五个时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终成为具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全面培养能力的学院,成为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第1梯队的学院。同时,它又是我国新闻教育发展的一个典型 30年来走了一条特色探索之路: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首开文理交叉课程,90年代初首先使用计算机进行报纸编辑教学,90年代末前瞻性地开办网络新闻班等, 文理交叉培养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是这个学院始终不变的追求。另外,从本书中也可以看到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30年凝聚的学院文化:团结,心往一处想;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创新,特色化发展学科。
《 一带一路 国际出版合作发展报告:第三卷》为魏玉山老师主编的著作。继续沿用第二卷的体例,采用国别报告结合案例的形式。国别报告涉及 12 个 一带一路 相关国家,涵盖阿拉伯、南亚、北非、拉美地区,以及欧洲中部、西南部、东南部等地区,力争关照更多的 一带一路 相关国家和地区;内容重点介绍对象国的与出版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与管理体系,阅读政策与现状,以及图书出版发展情况,并对部分国家的投资环境、行业准入进行初步分析;时间上以近一二年为主并向前追溯十年甚至二十年,体现各国出版业的长期发展趋势。课题组对后疫情时代的 一带一路 国际出版合作提出相关建议:,出版业应充分意识到疫情的长期性、局势的复杂性,进一步打开视野、提升高度,从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出发,推动双向交流合作,寻求构建与 一 带一路 相关国家的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