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是民国时期全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其辉煌成就为世界所瞩目,开创了“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的局面。本书以中研院从组建到逃亡台湾这段历史为线索,描述了蔡元培、傅斯年、陶孟和、陈寅恪、李济、董作宾、梁思永、吴金鼎、夏鼐、曾昭燏、游寿、胡适等知识分子在乱离之世为学术的自由和进步所付出的辛勤汗水与不懈努力,着重刻画了抗日战争时期,中研院人文科学研究所及相关人员,由南京到四川李庄万里流亡的苦难历程,生动再现了傅斯年、梁思永以及与之相关的梁思成、林徽因等学者,在艰难困苦中与祖国同呼吸共患难、执着于学术事业的进取精神。 同时,本书还披露了中研院在岁月流逝中不为外人所知的内幕,对历史进程中的人事纠葛、事件起源、学术争端等湮没日久的是非恩怨,以当代独特的视角,进行了深入调查与分析,使
《高校新闻传播学案例教程丛书:图书选题策划案例教程》本着真实性、典型性、创造性、借鉴性、前瞻性、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原则,在案例选择的标准上也采用了不同向度。人选案例从市场上看,有书、常销书、精品书和品牌书;从策划机构上,有国有出版社和民营出版传媒公司;从策划人方面,有出版社或民营出版公司老总、资深出版人和普通编辑;案例分析有描述型、探索型、解析型、研判型,各不相同。
本书由出版、印刷相关的基础知识引入,着重介绍了字体字号、印刷及印后工艺、纸张及原辅材料的规格与性能、印刷机械技术参数、企业生产管理表格等多方面内容,更附有印刷行业的主要政策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内容全面,实用性强。 本书较多表格及数据,是作者在几十年实际生产工作过程中的积累和整理,便于读者从中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要的技术信息,查阅方便,对印刷企业日常实际生产过程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本书可作为书刊印刷企业生产管理人员、企业生产实际操作人员、业务员日常的技术手册和参考资料,也可供包装印刷企业及相关印刷企业从业人员参考。
本书是著名出版家赵家璧先生“编辑忆旧”系列的第三种,收录作者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末所撰文字四十余篇。附录《赵家璧主持编辑出版的图书目录》、《赵家璧著译年表》,可供研究者与新文学版本爱好者参考。“书比人长寿”,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给作者回信中的一句话。作者非常喜爱这句话,引为至言,这正是因为他编了许多可以世世代代流传下去的“长寿”之书——这是作者晚年最感宽慰的事情。
“小人书”,学名连环画,是深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产物。在其最为鼎盛的年代,一年发行总量超过八亿册,红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都不会忘记“小人书”曾有的风光,它以特有的方式在几代青年人的记忆里打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小人书”的发展历程正好见证了中国历史动荡变革、翻天覆地的一百年。它从侧面映照出这百年里中国社会变迁中耐人寻味的点点滴滴,从而成为中国出版史上一枝分外艳丽的奇葩。
五百多年来,书籍一直都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特征,是教育和学术所依赖的基础。如果没有以书籍为形式一代代保存、传播、传承下来的资源财富,很难想像西方文化乃至当今世界文明将会是怎样的。但是最近几年,却涌现出这样的猜想,那就是我们熟知并重视的这个五百多年的文化是否有消失的可能。,图书出版业正在经历一场变革,其变化之深刻就如同谷腾堡开始用传统的螺旋压印机来生产印刷文本那样。这个变革的动因之一是由数字化的科技,还没有人能准确知道这个变革将会在图书出版领域怎样演绎。尽管,以书的形式被包装起来的内容还是会以各种形式传播,仍有很多人在思考,印刷书籍是否会重蹈黑胶唱片的覆辙,变成收藏家的藏品,成为已逝岁月的古怪遗物。书籍会继续作为重要的形式存在于以电脑、电视为普遍文化形态的世界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