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2024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 内容简介:本书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中国数字蓝皮书 2023-2024年度的研究成果,延续了历年来的研究特点和内容。本书由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附录等四大部分组成。本报告采用数据实证分析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运用产业组织经济理论着力从产业主体、产业行为、产业绩效等方面对数字出版产业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也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环境加以阐析,以求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脉动进行准确把握,为数字出版产业的规划和发展提供连续、可比的数据依据。
2024年度的研究成果,延续了历年来的研究特点和内容。本书由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出版业大事记等五大部分组成。总报告以 融合创新,协调发展 为主题,全面梳理了2023年中国出版业发展概况,并对中国出版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推进中国出版业发展的建议。分报告对图书、期刊、数字出版和印刷业、出版发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全面分析。专题报告通过出对版业典型事例和发展新动向的研究分析,对我国出版业发展的新亮点、新发展和未来趋势进行了阐述。本书还梳理了港澳台的出版业发展情况,并整理了2023年中国出版业大事记,全面回顾和梳理了2023年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出版业发展全貌。
期刊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是在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技术和文字交流符号完善到一定程度后,适应人们表达精神文化的需要而产生的。期刊早产生于17世纪的西欧,它是适应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阶级、传播新思想和新文化的需要而产生的。
“小人书”,学名连环画,是深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产物。在其最为鼎盛的年代,一年最高发行总量超过八亿册,红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都不会忘记“小人书”曾有的风光,它以特有的方式在几代青年人的记忆里打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小人书”的发展历程正好见证了中国历史动荡变革、翻天覆地的一百年。它从侧面映照出这百年里中国社会变迁中耐人寻味的点点滴滴,从而成为中国出版史上一枝分外艳丽的奇葩。
本书立足于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新阶段,结合时代发展需要,系统地论述了数字资产管理的体系架构,研究探讨了数字资产管理过程中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模式。主要内容包括数字资产管理的概念、发展与内涵、数字内容的类型与特点、数字内容的采集获取技术、数字内容的组织与存储方法和策略、数字内容的检索与重组技术、数字内容的质量与安全管理、数字资产的价值评估等。本书的编写目的是适应数字时代内容产业的发展需要,总结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前沿成果,为各行各业数字资产的管理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本书是一门对图书自身进行研究的科学。它不是图书史,也与其他角度研究图书的学科有别,更不应是所有有关图书研究的大杂烩。与书有关的学科太多了,不同种类图书的划分有分类学;书的制作有出版编辑学;书的流通有发行学;书的收藏有图书馆学;还有读者学、工具书使用法、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等。图书学的定位到底在哪里?至今,图书学体系虽然尚不十分成熟,但自认为已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即应是图书自身,它可以围绕着书的里里外外构造来论述。全书的理论部分是总纲,其后的分论是先内容后形式。研究图书内容很容易走入分类学,直到触摸到图书内容的形成方式这一定点。因为只有就这一点展开,才可能概括成千上万本图书内容的共同点。随后的形式部分也是从图书的各个“零件”入手的。当研究到构成书的材料时,古今材料的异同点
《孤岛文学期刊研究》史料丰富,叙述平和,从文学期刊研究方面丰富着人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细致的考察,描绘出现代出版史上一个特殊区域的幽深图景。以原始资料之上的孤岛文学期刊考辨为基础,以文学期刊内容的文学史意义阐释为依归,同时融合出版学研究方法的写作思路。逻辑上则按从宏观逐步移向微观的顺序,围绕着文学期刊的生产和其上的“文学”进行论述。
从宋代设置都进奏院始,中国的历代统治者,出于维系主流话语权、管控信息和舆论的目的,采行各具特色的管理体制,规范报刊发行.业。其理念、架构、效果,其运行与变迁机制,对于当下的报刊发行体制改革和报刊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镜鉴价值和启示意义。武志勇编著的这本《中国报刊发行体制变迁研究》,即是以宋代以来的中国报刊发行体制及其变迁为研究对象,在宏阔的视域中,对史料展开全面、系统、深入的搜集、梳理和分析,归结出独到的见解和结论。
本书系统论述技术、读者需求和产业融合等环境因素的变迁,以及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和因应策略;探讨数字出版的概念、类型,分析数字出版研究的框架,数字出版与出版学、传播学、图书情报学及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关系;描述数字出版的相关技术;讨论数字出版的业务流程、产品开发和产品分销问题;介绍与数字出版相关的权利管理系统和外标准;阐述数字出版对人力资源的新需求,以及外数字出版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本土报刊的兴起》的原作是从不同视角对中国本土新闻事业的起源及其发展进行回顾和审视的域外研究成果。原作尽管完成很早,但其在当时西方产生的影响仍为今天的文化精品(包括学术精品)对外译介和对外传播带来很好的启示。在文化外译“热”犹胜往昔的今日,学界需要的是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如何切人和满足西方读者对中国本土文化的阅读期待,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以实证的方式考察西人对中国本土文化的阅读空白乃至误读,并研究采用何种有效的翻译策略和传播模式,从战略高度有针对性地筛选一些满足阅读期待、更正误读的文化精品对外译介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