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十九世纪中国出版研究》属于文献传播研究的范畴,以16—19世纪的中国出版为研究对象,所论各题大都属于开创性质,无论是对明代杭州府私人出版机构数量的考论,对晚明科举与出版业关系的阐发,对《嘉兴藏》资料的排比,还是对清代满文出版的研究,对海关造册处与中国近代出版的探讨,都能发人所未发,踏踏实实做实证研究。《十六—十九世纪中国出版研究》作者章宏伟坚持使用手资料,注重文物与文献的结合,经过认真的考据,从浩如烟海的材料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凭资料阐发虽然有些琐细,结论或许还可讨论,但都是实学。
翻译本身,是沟通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文化体系,甚至不同的文明。而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翻译家,关注的重点及热点之所以常常有很大差异,除去个人兴趣外,更多的是根源于文化自身的变迁。同一部著作,在不同的译者、不同的读者那里,解读可以完全不同,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误读、甚解,除去个人水平外,更多的是文化背景的相异。近代以来,从西方,从日本,引进了大量新的词汇,并使大量老的词汇具有了全新的内涵,但是,同一词汇,人们的理解或人们所作的意义诠释,差异却是如此惊人,便是明证。翻译出版史的研究,将引导我们从这种文化的对话、误解与正解,从更深的层次上去考察近代以来中国思想变迁。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形式独特。从历史看,可以上溯到秦汉执教,至少已有两千余年;就形式而言,人员往来受大海阻碍,书籍成为接受文化的主要载体。近年,浙江日本文化研究所的王勇教授提出“书籍之路”概念,意欲突破“丝绸之路”的传统思路,构建东亚文化交流的新模式。这一学术创意,受到外舆论与学界的关注,本书就是迄今为止上述研究的一个总结,意在阐明中日“书籍之路”的文明含义:如果说丝绸是中华物质文明的象征,那么书籍则凝聚关着更多的中华文明的精神创意,因而具有强大的再生机能,可以时空惠及后代。
《十六—十九世纪中国出版研究》属于文献传播研究的范畴,以16—19世纪的中国出版为研究对象,所论各题大都属于开创性质,无论是对明代杭州府私人出版机构数量的考论,对晚明科举与出版业关系的阐发,对《嘉兴藏》资料的排比,还是对清代满文出版的研究,对海关造册处与中国近代出版的探讨,都能发人所未发,踏踏实实做实证研究。《十六—十九世纪中国出版研究》作者章宏伟坚持使用手资料,注重文物与文献的结合,经过认真的考据,从浩如烟海的材料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凭资料阐发虽然有些琐细,结论或许还可讨论,但都是实学。
《张舜徽百年诞辰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论集》表达了于对先生的敬重与怀念,也是后来学者对先生思想的解读与发扬的集结。?张舜徽先生一生沉潜书海,气象博大,有小学入经学、由经学入史学,遂于四部均有传世之作,是20世纪后期公认的国学大师。
《从精英文化到大众传播——明代商业出版研究》借鉴“新文化史”的研究范式,以传统的历史学的方法为基础,综合分析各种相关的文献资料,在尽可能客观地展现明代商业出版面貌的同时,借鉴传播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探讨商业出版在社会和文化变迁中的作用。详细阐述并分析了明代商业出版兴盛及其背景和原因、明代商业出版中心、明代商业出版的主要品种、明代商业出版的经营状况、明代商业出版与社会和思想文化变迁等。
耸立在这里的500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物的书衣,是从人民出版社和三联书店资料窒的书库里,查找并拍摄的两千余件书影中选出的。其中有许多上世纪30年代、40年代的书农,如今虽然显得衰老而古旧,但仍气度不凡;也有许多近年来的新作,虽然花样翻新,但神韵未变。翻阅这些书籍,能体会到设计者精心的创作态度和细腻的艺术风格。不同时代的书农,反映着不同时代设计师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追求,也反映了三联书店历史的不同阶段。书衣也是有生命的。
内容简介
《经典新闻学译丛:在华报刊》分为在华报刊;满洲报刊两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引言;在华报刊的开端;1917年在华报刊;1935年在华报刊等。
本书由史料编和研究编组成。史料编完整地收录了上海书业同业公会各个时期包括上海书业公所、上海书业商会、上海书业联合会、上海市书商业同业公会在内的涵盖1906年至1953年的主要章程、业规、划一图书价目实施办法及相关应用附件等。研究编首次系统研究了上海书业同业公会的历史,详细梳理和论述了上海书业同业团体嬗变发展的过程。全书史论结合、资料与观点并茂,是了解和研究近代中国书业发展的一个可资参考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