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三十年代,在民族救亡图存、国家生死攸关之时,山西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重要的根据地,也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出版重镇。十余年间,山西革命根据地出版事业从无到有,由小及大,在出版规模、出版种类、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山西革命根据地出版史》(作者齐峰、李雪枫)即从图书、报刊、印刷、发行各个方面,以根据地为地域划分,完整呈现那十余年出版事业的发展情况。全书史料翔实,图文并茂,是那一个阶段不可多得的行业断代史。
《经典新闻学译丛:在华报刊》分为在华报刊;满洲报刊两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引言;在华报刊的开端;1917年在华报刊;1935年在华报刊等。
本书以最初形态“文化中间人”——英国出版商的产生过程为微观考察对象,探究文化的不确定性在文化生产的结构塑造和演进历程中的作用与影响,进而丰富对文化生产的本质、特殊性与演进规律的认识。具体而言,社会结构与交往方式增大了文化生产与消费的不确定性,使现代文化大生产具有特殊的高风险。应对风险的过程催生了专门化的文化中间商及文化产业独特的利润机制。在对该过程的细致描述中,文化产业的复杂性与独特性得以揭示。
《从精英文化到大众传播——明代商业出版研究》借鉴“新文化史”的研究范式,以传统的历史学的方法为基础,综合分析各种相关的文献资料,在尽可能客观地展现明代商业出版面貌的同时,借鉴传播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探讨商业出版在社会和文化变迁中的作用。详细阐述并分析了明代商业出版兴盛及其背景和原因、明代商业出版中心、明代商业出版的主要品种、明代商业出版的经营状况、明代商业出版与社会和思想文化变迁等。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形式独特。从历史看,可以上溯到秦汉执教,至少已有两千余年;就形式而言,人员往来受大海阻碍,书籍成为接受文化的主要载体。近年,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的王勇教授提出“书籍之路”概念,意欲突破“丝绸之路”的传统思路,构建东亚文化交流的新模式。这一学术创意,受到外舆论与学界的关注,本书就是迄今为止上述研究的一个总结,意在阐明中日“书籍之路”的文明含义:如果说丝绸是中华物质文明的象征,那么书籍则凝聚关着更多的中华文明的精神创意,因而具有强大的再生机能,可以时空惠及后代。
本书是我国部系统探讨近现代中国古旧书业发展历史和经营业态的原创型学术专著。雕版印刷技术,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科学文化事业做出的一项无与伦比的贡献。由雕版技术印装而成的木版书,具有知识可读性、艺术鉴赏性和文物收藏性俱佳的工艺特点,历来是我国古旧书业的宝贵经营资源,其中的珍善之本至今仍然是海内外拍卖场上的热门拍品。 全书分为九个单元。著作者以中国古旧书业史为背景,依次叙述了百余年来燕京旧书业和江南旧书业的风貌,掠影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杭州、上海等历史文化名城的旧书业风情和旧书市场,披露了近现代以来因内忧外患所造成的七大“书厄”。回顾了叶景葵、郑振铎、阿英等有识之士在社会动荡岁月,保护和抢救中华典籍文献的义事壮举,反思了"公私合营"对我国古旧书业经营传统的影响,最后冷静剖析了在"
首套出版行业进行职业能力培训的系列VCD。首批内容包括:选题策划、书稿编辑加工技巧、书刊编辑应用文写作、书籍整体设计、校对工作实务、图书发行与营销。所有主讲人钧为业内名家,具有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采用大量的精辟实例,着重针对实际出版工作中常遇的一些问题,排疑解难,助力年轻的出版从业者迅速 掌握职业要领、融入行业,成为真正的业内出版人! 教程内容新颖实用,以“充实行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增强职业修养”为目的,力求为数千家图书、期刊等出版机构进行岗位培训、提升员工职业技能提供有效的帮助!
本书以历史时间为经,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纬,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大背景下,对民国各个时期的出版历史现象和出版活动进行全景式的阐述。对民国三十八年的图书业历史,从行业经济史和出版文化史两个维度,进行宏观把握与概括。同时对有影响的出版机构和出版人物个案进行了微观研究和分析,对出版活动过程中商业利益和文化价值之间的平衡关系,给予了特别关注。对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业源头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出版事业,既探讨绍往,亦昭示先机,有细致深入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