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国成就、影响力的记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送给本书作者的字。我们认为用这四个字指导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宣传工作很合适,“康”指新闻选材和立意要“以正面报道为主”;“乐”指采访写作时的心态要快乐,要采写那些能让自己感动的人和事;“祥和”指文章发表后产生的效果,力争能给刊发的媒体、文章所写的人和单位以及作者自己都带来吉祥,实现“三赢”。
本书围绕现代新闻思想发展的学术特征,首先梳理了中国现代新闻思想的演变规律,勾勒中国现代新闻思想的演变进程,在对中国现代新闻思想进行宏观考察的基础上,具体研究了采访、编辑、媒介经营与管理、自由、报刊舆论、伦理、教育、学术的发展阶段及其主要内容与特征,从八个侧面分别透视中国现代新闻思想的发展特点与规律,实现了中国现代新闻思想研究的宏观概括与微观分析的有机结合。《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概括了中国资产阶级新闻学研究的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1896至1898年问,各地维新志士组织的学会有40多个,创办的报刊有70多家,形成近代新闻史上中国人办报的第一个高潮与国人研究资产阶级新闻学的第一次高潮。其研究特点是:受西方政治家办报思想的影响,以理想化了的英国《泰晤士报》为报纸的楷模,办报的目的,是为了改革政治
本书是系统研究我国报刊审读的理论与实践的学术专著。作者认为报刊审读是制衡报刊舆论监督权力的一种形式。本书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报刊审读的类型、内容与方法,并次提出了报刊审读的假设原则、程序原则、样本原则。本书对报刊功能的认识有新的见解,所提出建立的报刊审读机制具有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本书还把报刊审读放在数字技术和数字报业的背景下做了前瞻望性研究。全书的内容不仅适合报刊采编、媒体管理人员阅读,对新闻院系的师生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新闻活动论》系作者对近年来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一些新成果以及既有成果的整理。《新闻活动论》共分9章,以新闻活动范畴为主线,通过严密的逻辑结构对新闻基础理论进行了比较的思考和研究,书中不仅阐述了一些已经具有基本定论的东西,而且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并对理论新闻学在当代中国面临的处境和基本发展状况进行了清晰的描述。《新闻活动论》是新闻传播学文库中的一本,是中国人民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标志性成果。
本书跳出晚清画报研究中普遍的出版史和文化学研究视角,着重从新闻学与新闻史的角度,细致而全面地展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点石斋画报》为代表的晚清新闻性石印画报的历史面貌。作者围绕新闻叙事中图像与文字关系的演变线索,从画报创刊的历史背景、图像画师的群体特征、图像信源渠道、图像新闻叙事手法与理念,以及图像新闻传播的媒介语言变革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晚清画报的图像新闻学特征。在书中,作者梳理并概括了晚清石印画报图像新闻报道所经历的三次重要变革,认为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图像从以往的艺术创作跨入到新闻叙事,从书籍的插图、文字的附庸走向新闻故事的叙事主体,并最终实现了在新闻传播中独立言说的功能,发展成为一种崭新的、与文字新闻报道同样重要的新闻报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