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大公报》是民国时期湖南地方报刊中极有影响的一份民营大报,也是一份政论色彩十分浓厚的报纸。1915-1927年的中国,军阀混战不断,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统治全国,言论、新闻的控制相对松懈,相对宽松的新闻环境使报纸可以据事直书、有闻必录。因而这个时期的长沙《大公报》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喻春梅编著的《大道为公——长沙大公报1915-1927与湖南社会思潮》以1915-1927年的长沙《大公报》为文本,考察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的湖南社会思潮;并探讨长沙《大公报》与湖南社会思潮之间的互动关系。
奉献给读者的这部《浙江新闻史》,是几位浙江学者和报人通力合作、深入研究的成果。它是一部力求契合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的著作。围绕这三次革命评述浙江新闻事业的历史,成为本书的主线。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原则,将浙江新闻事业产生与发展衍变的历史划分为一些阶段,并据此安排各章、节、目的内容,结构合理,脉络清晰,符合历史发展逻辑。它是一幅构图美观、形象生动的画卷,而不是一堆孤立的、杂乱的材料。
本书并非孤立地研究香港近代报业史,而是以它为基础,从新闻思想切入,在上述四个互相连贯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各选出一位与香港关系密切的晚清先进人物的代表——洪仁歼、王韬、康有为、孙中山,系统地论述他们来往香港的经过,所受的影响而产生的思想变化,特别是集中从他们的新闻实践中,分析他们的新闻思想,在这两条主线的交叉点上,进一步讨论香港近代报业对晚清先进人物的影响;以及反过来,详析晚清的先进人物如何利用报业来表达政治理念,以报业为武器,推行各种救国救民的方案,在晚清的历次社会变革中起重要作用。把四位先进人物扣紧在一起,从人物到事件,以点带面,由新闻思想切入他们的整个政治理念,正好可以说明晚 清的先进人物,如何在内忧外患及西方双重挑战下,寻求救国之路,施展政治抱负。
本书以最早的电子传播媒介——电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晚清电报及其传播观念的历史演进。通过这一个案探究了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特定历史情境下,新传播技术与社会生活、思想观念变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书深入描述了这一进程中政治与经济、国际与、沿海与内地等诸种社会力量的交锋,批判地阐释了不同社会群体的传播话语及实践,为中国近代思想史提供了一种从传播技术和传播观念切入的解读方式。
由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的《大地春华——人民日报副刊精粹》已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精选近年来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答读者问》、《文心探访》、《心香一瓣》、《名家茶座》、《名家新作》等名专栏中发表的一百一十多篇文章,配有大量珍贵图片和精彩漫画,袁鹰先生作序,是副刊编辑和广大文学爱好者的有益读物。
《新闻理论问题十讲》立足中国新闻传播现实,以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就新闻理论阐述,内容涵盖新闻道德、新闻采编、新闻批评、新闻传播等理论,以研究者的视野对新闻理论进行深度解读,以促进新闻传播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