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通史》,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主持下即将编撰完成,介绍了许多有影响的出版社的社史、店史、出版家的传记、有价值的研究著作和史料性的著述,其中包括不少省市的出版志、老出版家的回忆录等等。涌现出一批有成就的中青年研究力量。毋庸讳言,我国出版史研究还处于相对冷落的局面,特别对近、现代出版史料的研究,既有研究的空白点和力量分散,又缺乏对若干重大问题的深入讨论,研究者往往由于史料难觅而颇为困顿,以致研究课题不够广泛深入,甚至有些论文人云亦云,写不出新意。刘杲同志说:“学术研究离不开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历史研究尤其要靠史料说话。”
本书为乔姆斯基文集之一。本文集所译介的几部著作分别成书于不同时期,均为乔姆斯基政治评论的代表作,基本上涵盖了作者政治理论的核心内容,探讨了美国自越南战争、海湾战争、“9?11”事件以来的对外政策走向,尤其是对于一向自我标榜为“价值中立”的美国媒体和舆论界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并进而对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国际恐怖主义??的现状和成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文化传播学是应用传播学核心学科之一,它从文化和文化传播的基础和背景出发,运用比较法,详细分析了物质文化传播、精神文化传播的具体内容及其策略,同时分析了媒介在文化传播中应起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运用案例分析的手段,阐述了文化传播的技巧,介绍了可供借鉴的诸多经验。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学生的教材,同时也是本学科研究人员和教师以及媒体经营者的重要参考书。
《易中天文集2:学术卷》易中天先生的《艺术人类学》,在当今国内外众多的同类著作中独树一帜。其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在于,作者首次表明,史前艺术的奥秘并不只是包藏在那早已不留痕迹地消失了的史前人类的一闪念中,也不只是封闭在那重见天日而沉默不语的石斧、陶罐和洞穴壁画中,而且还沉睡在我们自己心里,它就是人们自己的奥秘、一般艺术的奥秘,即“人”的奥秘。对史前艺术的陌生感,无非是对我们自己的潜伏着的、已被遗忘了的本质力量的陌生感而已。
本书是作者1990年担任新华通讯社新闻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以后的作品选集,分为三个部分: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的新视野;毛泽东新闻作品赏析;毛泽东新闻活动年表。毛泽东新闻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新闻理论。
《百年经典学术丛刊:文献学讲义》从目录、版本、校勘三个方面论述了文献学的流变概况、主要代表人物和重要著作,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文献学做了较为全面的叙述,比较完整地勾勒出目录学、版本学和校勘学的全貌。讲义浓缩了王欣夫毕生从事古籍文献收集整理工作的心得体会,同时注意到出土文献和域外汉籍在文献学研究中的作用,以及现代学者如鲁迅、杨树达、陈垣等人的校勘学研究成果,在当时同类著作中独具慧眼。书中收集的原始资料亦较丰富,可供读者进一步研究时参考。
由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的《大地春华人民日报副刊精粹》已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精选近年来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答读者问》、《文心探访》、《心香一瓣》、《名家茶座》、《名家新作》等名专栏中发表的一百一十多篇文章,配有大量珍贵图片和精彩漫画,袁鹰先生作序,是副刊编辑和广大文学爱好者的有益读物。
本书是一部全面评述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的专著。时间的跨度从公元前2世纪到20世纪90年代,历时2000余年。内容涉及报纸、期刊、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摄影、新闻纪录电影、新闻漫画、新闻法制、新闻教育、报业经营管理、新闻思想,以及各时期的名记者、名报人活动等新闻事业的各个方面,订正了大量的已出版的新闻史专著中的错误,填补了新闻史研究中的不少空白,为读者勾勒了一幅有关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
本书既是一部中国新闻社会史的经典文献,具有学术研究和教学参考价值;又是一部作品的集萃,内容生动,体裁多样,写作上乘,具有新闻传播与写作方面的借鉴意义。其中涉及古代典籍中有关新闻与评论的精彩篇章、近代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章以及堪称新闻典范的杰出作品。
本书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穆青新闻主张与新闻实践研究”的结项成果,分上篇和下篇两部分。在上篇中,作者对穆青的新闻舆论引导思想、舆论监督思想、外宣思想、新闻事业管理思想,以及穆青关于散文式新闻、视觉新闻、实录性新闻和“两翼齐飞”的发展思路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并探寻了穆青“勿忘人民”这一伟大情结的丰富内涵和思想源起;在下篇中,作者从传播社会学的视角,对穆青的新闻采访作风、新闻作品特色及传播效果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以挖掘穆青作品的丰富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作为部研究穆青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的学术著作,本书对“穆青精神”进行了概括和提炼:热爱祖国、“勿忘人民”的民族情感;顾全大局、立场坚定的政治觉悟;求真务实、扎根基层的工作作风;“堂堂正正、别无所求”的高尚情操。穆青几十年的新闻思想
中国近代小报指的是1840~1949年间,产生于上海、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的小型报纸。与大报不同,小报以消闲娱乐为主,熔新闻、评论、文艺、知识、娱乐地方掌故于一炉数量巨大,是中国近代文化历史风俗文学研究的资料宝库。小报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研究、风俗研究和文学研究都有重要意义。但小报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小报有多少种?收藏情况怎样?各种小报有什么价值?这些基本问题都没有解决。此书勾勒出小报发展脉络,研究小报报人和小报作家,并登录小报登载小说数千种。
《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从政治、文化和生活的角度对全球化问题作了深刻的分析,论述了不断增长的全球依赖性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何影响每一个人的。书中相继考察了伴随全球化而来的风险、传统、家庭以及民主这些人人关心的普遍性问题,告诉人们应当如何适应正在被全球化完全改变着的新的现实生活。
《印象阅读:思想光谱》是一本读书专栏合集。它考察了自由、平等、权利、意识形态、历史、社会运动等观念的内在逻辑和演进历程,帮助人们澄清思维、辨别是非,从而更好地展开个人与公共生活。
《传播革命》的作者是美国当代的传媒专家和实践家罗伯特·麦克切斯尼(Robert W.McChesney)。此书是他研究媒介和传媒学方面的一部专著,主要阐述媒体革命是21世纪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正处于这一场媒体革命中心的这一课题。作品以的分析,海量的传媒历史知识介绍,论述媒介批评和媒介学术必须提上主流的议事日程,以及必须认识到媒体革命同样需要政治革命和智力革命的重要性。
亨利?列斐伏尔的《都市革命》(1970)是与大卫?哈维的《社会正义与城市》(1973)以及曼纽?卡斯特的《都市问题》(1972)齐名的城市马克思主义经典之一。《都市革命》初版于1970年,它是一部超出了时代与专业、预言了都市社会的到来的哲学著作,它凭借1968年“五月风暴”的余火曾经一时,在英美世界掀起了一场新的社会理论研究的革命,列斐伏尔因此也被卡斯特称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伟大的地理学家之一”。在时隔40年之后,面对2008年美国的房地产危机,哈维重新赋予了《城市革命》以新的时代价值与意义,而中国当下的都市化运动也迫切需要我们建构起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理论。 该书共计十章。章《从城市到都市社会》从历史的角度概述了都市社会的形成过程。第二章《盲域》探讨了都市问题这一个难以捉摸的未知领域。第三章《都市现象》展示了都市现象
《柳欣学术论文集》,本书就是对柳欣学术论文进行归纳整理,本书共四部分内容,编经济学思想、方法与批判,第二编马克思经济学,第三编价值分配与货币资本理论,第四编宏观经济。系统地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对的经济学家柳欣论文进行分类阐述,为研究柳欣著作及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本书围绕现代新闻思想发展的学术特征,首先梳理了中国现代新闻思想的演变规律,勾勒中国现代新闻思想的演变进程,在对中国现代新闻思想进行宏观考察的基础上,具体研究了采访、编辑、媒介经营与管理、自由、报刊舆论、伦理、教育、学术的发展阶段及其主要内容与特征,从八个侧面分别透视中国现代新闻思想的发展特点与规律,实现了中国现代新闻思想研究的宏观概括与微观分析的有机结合。 《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概括了中国资产阶级新闻学研究的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1896至1898年问,各地维新志士组织的学会有40多个,创办的报刊有70多家,形成近代新闻史上中国人办报的第一个高潮与国人研究资产阶级新闻学的第一次高潮。其研究特点是:受西方政治家办报思想的影响,以理想化了的英国《泰晤士报》为报纸的楷模,办报的目的,是为了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