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大量电子化后,传统的图书受到挑战,现代生活方式的大量开掘,也令传统的文化接受形式有些黯然。图书,曾雄霸天下的文化产品,如今也在现代商品的冲击下有些危然自立。然而,确信者自当确信,无论人类怎样使用高科技装备自己的生活,做为纸质的图书,仍将在人类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这套丛书的编辑出版,就旨在从喧嚣的世俗浪潮中撑一根杆子,挂一面旗子,一面为纸质书的光荣史呐一声喊,一面缅怀那些从纸质书的世界打出一片天下来的雄才大杰,一面还慰安那些继续浸淫于纸质书、并将要续脉于纸质书的高人韵士们。自然,此前三联书店等诸出版前贤也已有过类似努力,我们愿与所有同好共同维护我们心灵的家园,那些永涵墨香的朴素而古老、坚韧而高贵的书的世界。 本丛书校订精良,装祯朴素,实在是内外相一,为同类书中不可多得。
本书是传播学界研究英裔美国物理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家威廉·斯蒂芬森(William Stephenson,1902-1989)的传播游戏理论的专著。宗益祥所著的《游戏人、Q方法与传播学(威廉·斯蒂芬森的传播游戏理论研究)》充分建立在对大量一手英文文献的文本解读基础上,抢先发售从总体上揭示了传播研究“密苏里学派”(Missouri School)的灵魂人物斯蒂芬森的生活世界与思想流变。本书强调将传播游戏理论置于更加广阔的中西文化史的视界当中进行总体透视,据此将传播游戏理论提炼与发挥为一种立足自由人性的传播文化理论;从Q方法论的诞生背景、科学哲学、技术操作以及它与主流R方法之间的特性差异入手,本书初步展开了对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操作主观性”研究方法的细致探究;本书尤其倡导要不断激活“传播学的想象力”,并在切实反思传播思想史及其范式革命问题
《新闻学与传播学经典丛书?英文原版系列: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英文版)》选取了在新闻学与传播学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师经典名作,如传播学“四大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等,及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罗伯特?帕克、哈罗德?伊尼斯、马歇尔?麦克卢汉、库尔特?卢因、卡尔?霍夫兰等这些学界耳熟能详的名家佳作。这些是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奠基之作,也是现代新闻学与传播学发展的基础。许多名作都多次再版,影响深远,历久不衰,成为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经典。此套丛书采用英文原版出版,希望读者能读到原汁原味的著作。
爱德华·纽顿是美国最有名的老藏书家之一,也是“书话”写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不过英美人的“书话”不像郑振铎、黄裳的那些总是带点学术性,他们的“书话”是比较日常性、比较私人性的。用杨照在《藏书之爱》的序言中讲过的话来说,就是“他们爱书的外观形式、爱书的时间痕迹、爱书的流浪过程、爱书的价格波动、爱书的交易纪录,换句话说,他们爱一般人认为不重要的部分。他们几乎都是‘见小不见大’的奇种异类,不是对别人不重视的书籍形式细节着迷沉醉,他们不会成为Book-collector(藏书家)”。精装巨册《藏书之爱》是内地出版人与台湾译者通力合作的产物,凝聚了不少人的心血。当然,让我感到稍稍有些遗憾的是,译文中的书名、人名没有按照内地的习惯转换过来,相信我们的读者看起来多少会觉得有点别扭。
《日本读书论》广泛收集了日本文豪、思想家、学者对“阅读”这一话题所做的思考、追忆、感想。这20篇文章,都是被译成中文,在大陆出版。其中有不少是相当罕见的篇目,选自文人、学者的日文全集或久已绝版的日文专书。 书中对“读书法”的深入探讨,可以向中国的大、中学生指示正确的阅读门径,解决“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文人、学者对读书生涯的回顾,则展现了日本大正、昭和时代的知识人追求真理、钻研真知的风貌。谈借书、藏书、买书的多篇随笔,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读书趣味。
沈曾植是近代学术大师,其著述之系统整理与出版,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其研究之领域、方法、思想、成果以及其对二十世纪学术发展所起之作用。本书收沈氏《海日楼藏书目》、《海日楼群书题跋》、《海日楼碑帖题跋》,并附其先辈《尚书公手书书目》、《尚书公手抄书画目》,共计五种,全面反映了嘉兴沈氏一脉古籍书画碑帖收藏的全貌,对于古籍版本学、近世珍籍聚散流通以及文人之交游、学术之研讨,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许氏文献功底扎实,此次整理书目题跋,较已刊之《海日楼题跋》扩充倍馀,尤可称道者二:一、凡可访得者,详列馆藏地甚至索书号,至便读者进一步探求查证;二、较钱仲联本不仅订正字句,更重新编排顺序,古籍按四部,碑帖按时序,谨守体例。凡此均使本书增色,对于研究古籍版本源流、金石书画、近代学术史具有重要
本书试图把广告语置于广告传播和实践领域的前沿,突破以往只是把广告语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现象研究的局面,对广告语创作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阐释。本书吸取了前人在广告语研究方面的成果,希望为业界和学界的广告语研究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中国图书馆年鉴2009》是反映中国图书馆事业年度发展状况的大型资料工具书。《中国图书馆年鉴2009》2009年卷反映2008年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状况。《中国图书馆年鉴2009》2009年卷正文采用分类编辑法。全文由特载、纪事、专文、图书馆工作、学术研究与活动、法律法规与规范性文件、专业文献、统计资料等几大部分构成。书后附有综合索引。
《巴黎烧了吗?》 作者:(美)拉莱 科林斯;(法)多米尼克 拉皮埃尔 译者:董乐山 装订:圆脊精装 规格:195×135毫米 内文:70克瑞典环保纸 页数:496 定价:58元 书号:ISBN 978-7-5447-5460-6 出品:读库 出版:译林出版社 “巴黎烧了吗?”这是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那天,阿道夫希特勒在东普鲁士“狼穴”的地堡里,向他的总参谋长约德尔上将发出的责问。 《巴黎烧了吗?》是新闻史上的一部杰作。译者董乐山先生在“译序”中说:两位作者拉莱 科林斯和多米尼克 拉皮埃尔分别是美国《新闻周刊》和法国《巴黎竞赛》的记者。他们在作品的史实方面力求翔实,花了将近三年时间搜集材料;他们翻阅了美法德三方面的军事档案,采访了上至艾森豪威尔、戴高乐gaoji助手、肖尔铁茨,下至法、美、德军普通士兵和巴黎市民共达八百多人,采用了其中五百三十六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研究手册(纪念中国媒介素养研究20年系列著作)》是张舒予率领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研究所的年轻教师、博士生和硕士生历经8年时间持续坚持编写并不断补充完善的资料性作品。前后有三届40余名博士生和硕士生参与了资料的收集、梳理和编写工作,利用各种信息途径对世界范围内“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相关研究从基础理论、研究学者、出版书籍、国内外期刊、网站平台、相关课程及在线课程等方面资料做了全面梳理,为国内外相关研究学者和广大爱好者提供丰富的资讯信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档案管理工作需与时俱进,尤其是产权制度改革后,企业档案资源的管理和处置情况也发生了改变,需要对企业档案资源的归属、流向、价值鉴定和处置办法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探讨和研究,需要在法律、法规的许可下,从国家宏观层面上进行规范,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档案资源的配置和管理。 《改制企业档案管理实践与创新/江苏省档案人才“151工程”系列丛书》编者基于对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辽宁省、苏州市和佛山市改制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调研,厘清了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的归属与流向,提出了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的处置方案,制订了改制企业档案价值鉴定指南。 《改制企业档案管理实践与创新/江苏省档案人才“151工程”系列丛书》分为三部分:部分,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的处置研究;第二部分
《瞿氏铁琴铜剑楼研究》共十五章,论述瞿氏铁琴铜剑楼在中国藏书史上的地位、铁琴铜剑搂藏书形成的背景,瞿氏五代楼主藏书事迹与读书成果,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藏书精品、文物收藏、交往人物,琴铜剑楼建筑与现状,铁琴铜剑楼研究与大事纪要。《瞿氏铁琴铜剑楼研究》为国内本瞿氏铁琴铜剑楼研究专著和志书。中国清代后期四大藏书楼之一的瞿氏铁琴铜剑楼,是中国古代私家藏书传统的集大成者,又是楼与书保存至新中国成立后的藏书楼。翟氏藏书经瞿绍基,瞿镛,瞿秉渊、瞿秉清,瞿启甲,瞿济苍、瞿旭初、瞿凤起等五代递藏,新中国成立后翟氏献书归公,事迹感人。
本书从新闻教育、招聘制度、劳动合同、生产过程和组织结构等几个方面对中国新闻从业者的劳动过程和劳动状况进行了极为细致而精彩的描述,兼有实践参考的价值和学理上的创造性突破,是近年来新闻传播研究中十分难得的力作。凭借“劳动”这一核心概念,作者将政治经济分析与文化意识分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填补了国内新闻传播研究的方法论上的空白,而且创造性地开拓了新的研究路径。
《胡道静文集:古籍整理研究》收入先生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撰写并发表的《谈古籍的普查和情报》、《科技古籍整理机构模式刍议》、《在目录学上的重大成就》、《版本学(中国古典版本学)的概念、理论与实际》、《校雠学的概念、理论舆方法》、《方志遣产的目录学总结》、《的版本和利用及其前景》等古籍整理方法与古文献研究的论文,以及撰述的《校雠学》、《公孙龙子考》着作,辑佚的《熙宁字说鈎沉》。这是道静先生对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研究从理论、方法到实践的贡献。
《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传播学经典。这部学术力著以辞典形式,将传播与文化领域的所有重要概念、范畴、理论、观点,问题及研究等等汇集起来,然后加以凝练的论述与有机的链接,构建了一套立体的、交叉的、开放的理论话语,由此形成一个互文参照、彼此应和、钩联繁复、层出不穷的思想场域。 本书共有大小286个涉及传播与文化研究的辞条,几乎囊括这个学科的所有重要知识点,它们犹如286个战略高地或制高点,一旦掌握它们也就无异于控制了传播与文化研究的整个领域。其次,更重要的还在于这些辞条不是孤立的,自恰的、各行其是的,而是由网络式链接形成“勾心斗角”、“相依为命”的血肉关系,即所谓立体的、交叉的、开放的理论话语。 这部著作的价值是为新闻传播学科以及其他相关学科,提供一部系统的、
《传媒翻译概论》是以传媒为切入点,以传媒各个方面的文本为基础,与相关的翻译理论相结合,阐释翻译方法,让读者对传媒翻译的认识既有领域的广度,又有理论的高度。当然,每一种文本不只有一种理论视角,本书旨在抛砖引玉,激发读者对传媒翻译的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本书可作为本科和以及MTI和硕士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翻译课程用书,也可以作为翻译爱好者的自学。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是中国近代化转型的重要内容与表征,更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的重要动力与推手。《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系我国学界第一部研究近代编辑出版活动的通史著作,主要研究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中国出版业“新式出版”的发生、发展并最终取代传统出版的路径及过程。全书以史托论,以论代史,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具体展开,分别论述近代书、刊、报出版的技术、经营方式、出版物内容、出版理念、职业群体、出版体制的新变迁,出版布局的新转移,出版文化的新递演等。该书是对以往近代编辑出版史研究的总结,也是开启新时期研究的起点,其出版在中国编辑出版史研究版图上填补了重要空白,对出版学理论的夯实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体育文化与媒介(不羁的三位一体第2版)》全面地分析了我们这个时代两种拥有权势的文化力量:体育与媒介。作者大卫?罗分析了在当代日常生活中媒介体育建构自身的各种方式,以及体育与媒介是如何使得彼此唇齿相依的。 靠前部分“建构媒介体育”,追溯了体育媒介的崛起以及广播和印刷体育文本被生产的各种方式、生产这些文本的人的价值观与实践、“媒介体育文化复合体”的含义,以及经济和政治对该“复合体”的影响。 第2部分“解读媒介体育文本”,聚焦于不同的媒介形式――电视、静态摄影、新闻报道、电影、直播评论、创新性的体育写作和新的媒介体育技术。 《体育文化与媒介(不羁的三位一体第2版)》对于媒介与文化、社会学、体育和休闲研究、传播学、民族、种族和性属等研究领域的学生与学者来说,都是本不得不读之作。
《新媒体教育与行业透视丛书:自媒体传播》侧重于向读者勾勒出自媒体行业的全貌,突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实践技能的“双基”作用,帮助读者快速进入这一新兴领域。全书共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自媒体传播行业生态,中篇为自媒体产业形态与传播规律,下篇为媒介素养与教育养成,共八章。 《新媒体教育与行业透视丛书:自媒体传播》的读者对象是渴望了解自媒体运营的高校在校大学生、企事业机构新媒体部门新入职人员、希望跨专业从事自媒体运营的个人、新媒体相关的研究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