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会忽视舆论的力量,然而舆论是什么?如何产生?有规律可言吗?可以被预测甚至左右吗? 长期以来,舆论学研究曾经是哲学家对话的天空,现在却沦落为新闻学与传播学的边角料。而大众对舆论的认知,还普遍停留在公共事件、明星热点等范畴。《弱传播》打破了这种局限,把研究视域扩大到了与现实世界共存的舆论世界。 作者酝酿二十年,写作四年,试图像牛顿总结物理世界的运动定律一般,去构建舆论世界的完整体系。全书由舆论的弱原理、"四大规律"、"三论三律"及一系列的舆论工具组成,富含大量生活日常、政治选战、商业推广、社会事件等真实案例。因此,《弱传播》既是传授面试、公关、谈判、恋爱乃至夫妻之道中传播技术的实用书,又是处理舆论危机和打舆论战的实战工具书,也是所有媒体人、公众人物和公务员的案头书。见
我们在现实世界遭受社会孤立之苦,被我们寄予厚望打破隔离的互联网,如今也日益变成充满隔阂与暴力的场所。我们把社交媒体平台的政策和内容分发算法视为罪魁祸首,考虑彻底退网的可能,但本书作者克里斯 贝尔让我们停下来思考另一种可能。利用经过精妙设计的在线实验和深入访谈,他在本书中证明了走出回声室(信息茧房)会使我们更加极化,而不是减少极化。本书挑战了关于回声室、境外势力和激进算法的常见神话,揭示了社交媒体的功能更像是一面棱镜,它扭曲了我们的身份认同,增强了追求地位的极端派的力量,让温和派几乎隐形;而政治部落主义的解决之道,就在我们自身深处。
2016年英国公投脱离欧盟,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一时间,“后真相”成为全民讨论的热点,并被《牛津大辞典》选为年度词汇。所谓“后真相”,就是真相和逻辑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被忽视,而情感煽动主导舆论的情形。从投票选举到众筹诈骗,再到病毒营销,无论是在政治、传媒,还是商业领域,后真相的案例俯拾即是。显然,我们已经进入了后真相时代。在本书中,为世界很好企业提供商业咨询的说故事大师赫克托·麦克唐纳用生动的故事向我们展示出真相是如何被信息传达者肢解、扭曲和掩盖的。他在大量实例的基础上总结出误导者的惯用伎俩,同时告诉我们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竞争性真相来证明观点、凝聚人心。作为后真相时代的信息消费者,上当受骗有时在所难免。唯有洞悉真相的运作模式,我们才能更有智慧地处理信息,甚至通过改善真相的讲述方式
《新闻精品是这样采成的》向读者介绍什么是新闻精品,新闻精品是如何抓问题的,是怎样进行访问、观察和调查研究的,是怎样求新的;新闻精品的标题、导语、背景、结尾是怎样写就的;新闻精品的语言、美感和角度是如何选择和运用的;新闻精品是怎样采写典型报道、人物通讯、会议新闻、批评报道的;新闻精品是怎样进行长期积累和精心修改出来的,等等。
什么样的东西才会流行?时代潮流的本质是什么?不论在潮流内外,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哪些东西是始终应该放在首位的?对于这些 乱花渐欲迷人眼 的流行事物,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是积极拥抱,还是提高警惕? 或许,两者兼而有之,才是平衡之道。 胡泳在本书中聚焦潮流和热点问题,但 醉翁之意不在酒 ,不论是对 顺流 的思考,还是对 逆流 的反思,都透过他的专业视角,为所有或主动或被动地置身潮流之中的我们提供了一个难能可贵的思想支点。
作为一本新闻伦理学领域的著作,本书做了下列研究: 一、指出新闻正义研究的必要性:新闻实践中经常面临公信与私利、自由与责任、真相与隐私的冲突;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不正义的新闻行为屡禁不止。 二、将新闻正义与新闻、新闻价值、正义、社会正义做了对比研究,梳理出新闻正义的基本内涵。 三、归纳了伦理思想史上重要的正义思想(包括儒家伦理、基督教伦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康德的责任伦理、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自由至上主义、功利主义、社群主义),对福利论、目的论、德性论三种伦理视域中的新闻正义进行了分析。 四、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在威权主义、自由至上主义、社会责任和苏联共产主义等四种传媒理论视角中考察新闻正义。 五、研究了下列维度的新闻正义:新闻自由与新闻责
《直面媒体20年》精选了赵启正自1995年至今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的文章六十余篇,时间跨度二十年,著名媒体近百家,其中包括美国《时代》周刊、《纽约时报》、俄罗斯电视台、法新社、日本《读卖新闻》等媒体,这些访谈内容丰富,话题广泛,从不同侧面展现了有着 中国屈指论客 美誉的赵启正过人的胆识及沟通的智慧,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直面媒体20年:赵启正答中外记者问》还收录了充分展示赵启正 新闻发言人 风采的四次政协新闻发布会的全部内容,以飨读者。
本书是北京大学大数据与新媒体课程所用的教材,主要研究网络舆情生长的基本规律,探讨公共治理与社会化媒体的良性互动,讲述网络舆情发生、兴起壮大的全过程,分析信息在大数据时代如何重塑和改造政府治理并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元宇宙有其独特的认知逻辑和现实基础。元宇宙是新的媒介域和传播场,是人的延伸,也是对人的回归,本质上是精神世界的宇宙。本书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重点讲述了元宇宙的传播结构、传播模式、传播原则,梳理了元宇宙信息传播、教育、游戏和监督社会的功能,并从全新的角度 元宇宙传播经济学解读经济政治维度的元宇宙意义。作者的哲学、传播学和政治学专业背景,使得本书能从哲学、传播、媒介技术和政治经齐学等方面对元宇宙进行全方位的探讨。后,本书对元宇宙的技术风险和伦理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本书是宣传概念的历史,也是宣传观念的历史。为了回答什么是宣传、它为什么会存在、大众为什么会容忍宣传等问题,本书追溯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概念的产生、美国20世纪初宣传与民主的争论、俄国革命的宣传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观念、20世纪后期的新宣传等宣传观念发展的重要环节,并以此为背景,重点研究了中国宣传观念的产生和建立、宣传与革命、知识分子与宣传、从宣传1.0到宣传3.0的升级、宣传与粉丝民族主义等问题。
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后, 公交车 在网络上成为热词,国内多个地方多起乘客与司机争夺方向盘的事件频频被曝出。并非此前各地没有发生类似事件,而是社会注意力聚集后,这种报道与关注的力度加大了。 西安奔驰女车主因新车还没开出店就出现发动机漏油的问题,爬上了汽车引擎盖维权,整段视频被传到网上成为舆论热点。社会注意力高度聚集后,女车主却被爆料欠了巨款,和前期维权者形象构成巨大反差,遭受了巨大舆论压力。这就是社会注意力弹簧效应,一个人或者一个事物在短时间内受到社会注意力高度关注的时候,关注度的剧烈上升有可能变成好事,也有可能变成坏事。比如,而多地女车主效仿这位车主的行为却不慎压塌引擎盖,被追究法律和经济赔偿责任。 在当下社会公共突发事件频发时期,社会注意力风暴能够造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后真相时
媒体竞争是一个多层面的复杂现象和过程。本书从多个空间层次和资源维度揭示媒体竞争的基本规律。生态学是“自然的经济学”;媒体经济层面的现象,蕴含着生态学的基本逻辑。通过建构一个系统、全面的媒体竞争分析架构,作者以生态位理论范式为基础来理解“竞争”的概念,并对媒体竞争实施生态位宽度、重叠度和竞争优势的多向度测量。在经验层面,本书对中国媒体竞争的历史规律、现实表现和实践策略进行分析,结论富有启发意义。《媒体竞争分析——架构方法与实证(一种生态位理论范式的研究)》体现了作者张明新对媒体经济分析在理论建构上的自觉和展开媒体生态学本土化实证研究的可贵尝试。作者对媒体竞争规律的理论和经验阐释,将使人们更为深刻地理解媒体格局的演变轨迹和未来趋势。
本书选择了传媒与社会的五个触点,即媒介发展与社会认知、与民主政治、与经济迭代、与文化传承、与世界链接来讲述媒介与人的生活常态的关系。希望用前沿的、鲜活的观点和案例同时,能较为深刻的介绍和阐述一些深刻的普世的媒介与社会理念。 公民社会应该是一个理性的社会。希望本书能成为一个理性公民值得阅读的书。
从赛博空间、虚拟社会到网络社会,新媒体用户的属性发生了哪些变化?由“受众”转变为“用户”,哪些方面主动性得到加强,哪些方面变得更为被动?今天的新媒体用户,一毛不拔或一掷千金,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从参与、分享到追求“在场”,怎样理解新媒体用户诉求的变化?自拍意味着“我拍故我在”吗?表情包是社交互动中的面具吗?如何理解网络视频直播这样个人化的媒介事件以及它所代表的群落性亚文化?红包是一种社会资本的互换方式吗?算法使得用户成为数据时代的“囚徒”了吗?人机传播盛行的未来,人还会继续是世界的主宰吗? 欢迎阅读《新媒体用户研究》一书,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 《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新闻传播学文库》观照新媒体时代的人,探究人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在新媒体作
撰写传播学史的历史学家具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法,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E·M·罗杰斯通过传记式的编写工作,在人的基础上来理解传播学史,这是一个独特的视角,涉及众多人物与机构以及若干学科的知识背景,并以此表明,传播研究如何富有意义地影响了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这种有重点的综合研究使本书成为上述领域的学者的读物。本书内容丰富,史实性强,图文并茂,人物生平纪事详尽,叙述有通俗与专业相结合的特点,故会为传播学的广大专业与业余读者所喜爱。
本书是传播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论述了舆论的形成过程和机制。作为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沉默的螺旋理论被相关学科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作者在新版本中加进了对舆论学理论近期新进展的研究,更加切合实际生活。本书也是德文原版的首本中文译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假思索地使用“舆论”这个概念。但是,究竟什么是舆论,它如何产生,又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发挥哪些作用呢?诺尔-诺依曼在本书里描绘了舆论对于个人所具有的社会控制作用。她描述了公众的同意或反对所带来的无休止的戏剧性场面:那些赞同社会上普遍流行观点的人们的感受,以及那些孤零零地拥有“少数派”观点的人的想法和恐惧。“沉默的螺旋”意味着人们一直在观察他们周围的世界,并且记录下来其中的增减变化。当人们看到自己的观点得到更多的支持,变得有说服力了,他们就
在当今社会,传播扮演着至关重要而叉独一无二的角色。约翰·杜翰姆·彼得斯所著的《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大学译丛》一书,以广泛的跨学科的人文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传播的观念史,它不仅阐述了传播观念的历史沿革,而且旁征博引,论及历史、哲学、宗教、文化乃至法学与技术史领域,将传播的视域追溯至西方思想中那些最根本的问题。既体现了传播学研究的人文取向,也以一种通俗大众的表达方式激发了公众对传播学的兴趣。《对空言说》为突破美国实证主义传播学研究传统提供了可行的路径,也因此成为传播思想史的奠基之作。该书在2000年荣膺美国传播学会奖,这是美国传播学界的优选奖项,并在传播学界乃至公众之间激发起广泛的对话。
《现代图书馆服务》以现代图书馆服务为主题,对现代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到服务转型、传统图书馆服务到现代图书馆服务、文献服务到信息服务再到知识服务等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论述。全书共分七章:现代图书馆服务概述、现代图书馆服务转型、图书馆信息服务、图书馆知识服务、图书馆读者服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
该书稿主要探析了影视与城市形象传播、新媒体与城市形象传播的关系,并对2014年度较为典型的城市形象传播个案如2014年青奥会与南京城市形象传播、2014年山西平遥城市形象传播、符号学视角下的城市形象传播(以河南省开封市为例)等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传媒的传播有助于增强外界对城市的认识和了解,打造城市品牌,进而使城市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和更大发展空间。
新千年一代是媒介最值得关注的力量,他们的消费方式、口味和需求正在影响着传统媒体生产内容和传递内容的方式,他们对各种娱乐,如音乐、电影、时尚、明星等非常入迷,同时有近四分之三的新千年一代受访者电视。无疑,新千年一代正在塑造媒体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