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晚清新型出版业—中间阶层的卓著机构和重要文本—为中心,讲述了这一新兴话语空间的形成、扩大及其重要性。 《时报》作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改革机构,既是本书的研究对象,又是研究的论据。作为研究晚清社会的进路之一,报纸被视作社会中发生的多种话语和实践的缩影,揭示了新的文化方式的协商路径与传统政治实践的转型。因此,对《时报》的考察,能够帮助我们对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有一个更细致的认知,而这一阶段曾经往往被武断地喻为王朝的衰落,1911 年革命的先声,或者是观念的过渡时期。将清朝统治的几年视作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会使我们重新发现这一阶段社会、政治、文化形态的问题,并且为我们重新反思后续的二十世纪中国开辟新的路径。
本书从全球视野出发,在建构对外传播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对全球各大主要文化地区的受众展开实证调研,充分考察和描绘我国国家形象的传播现状与效果。我国对外传播效果的考察归根结底是了解他者眼中的中国,即“国家形象”。而传播效果研究的终落脚点则是“国际受众”。本书《中国国家形象的全球传播效果研究》紧密围绕“国际受众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这一核心命题展开讨论,从多语种多文化国际受众的角度出发,采用多元且全面的量化和质化研究方法,在研究团队长达多年的实地调研工作的基础上,总结我国对外传播工作的得与失,并分析其成因与后果,并探寻提升我国对外传播能力的有效策略,从而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能力。
本书是《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文丛》系列之一的《媒介景观与社会戏剧》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展演形态、媒介事件是怎样被当做“神话”的、语言市场与话语实践、伪造民俗、语言市场与话语实践、西方民俗学界关于“伪民俗”的争论、保卫“民俗”还是保卫“民俗学”等内容。
艺术与出版的交融——《民国书衣掠影》序 鲁迅:现代书装艺术的导师 郑慎斋书衣钩沉 季小波的“客串”之作 刘既漂刮起的新风 庞薰栗书装的民族性 陈之佛的书装十年 郑川谷:书装史上一颗耀眼的流星 雕塑家江小鹣的余兴 章西厓的装饰风 黄文农书衣发微 司徒乔的“狂飚笔墨”书衣 赵蓝天:把真善美献给孩子 叶灵凤的书衣往事 冯棣书衣掠影 丰子恺的书衣贡献 陶元庆的书衣成就 闻一多的书衣制作 叶浅予的漫画书衣 钱君訇为书装的一生 廖冰兄的木刻书衣 丁聪:一生结缘在书装 曹辛之的“书卷气” 幸会朱和典的书衣 张光宇的大家风韵 附录:民国书衣一束 后记
艺术与出版的交融《民国书衣掠影》序鲁迅:现代书装艺术的导师郑慎斋书衣钩沉季小波的“客串”之作刘既漂刮起的新风庞薰栗书装的民族性陈之佛的书装十年郑川谷:书装史上一颗耀眼的流星雕塑家江小鹣的余兴章西厓的装饰风黄文农书衣发微司徒乔的“狂飚笔墨”书衣赵蓝天:把真善美献给孩子叶灵凤的书衣往事冯棣书衣掠影丰子恺的书衣贡献陶元庆的书衣成就闻一多的书衣制作叶浅予的漫画书衣钱君訇为书装的一生廖冰兄的木刻书衣丁聪:一生结缘在书装曹辛之的“书卷气”幸会朱和典的书衣张光宇的大家风韵录:民国书衣一束后记
本书为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之一种。通过对东周时期北方系青铜文化遗存的研究,将整个文化区划分了三个阶段,反映了短剑、饰牌等典型器物的萌芽、兴盛和衰退的过程以及社会发展水平;并在次基础上从生业技术、文化认同与传统观念方面讨论了北方文化带的形成过程;最后从欧亚草原牧业文明与中原农业文明的大背景中考察北方文化带的自身特点以及与周邻文化交往对文化带形成的作用。 考古学研究表明: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是与中原从封国到帝国的同意同时发生的,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这个过程说明匈奴联盟是在许多小族团的基础上建立的,是不同亲缘历史文化区融合为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区的过程。
《相剑刀(刀剑文化品鉴)》由赵强著,作为中国历史的一种记载物,刀剑和瓷器、书画、木器一样,同样承载着厚重的中国文化,而且能从中感知中华民族那种不屈不挠的坚韧精神,毕竟,进的生产力都要用在武器上,从刀剑身上所反映出来的往往是那个时代端的技术水平。刀剑研究越是受到冷落或不被重视,我就越感到这批历史遗物的珍贵。于是闲暇之余,就想把它们所蕴含的文化挖掘出来,展示给后人,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中国传统的刀剑文化,不致于仍醉心于盲目的崇拜日本刀或大马士革钢。
本书的主题本身就很奇怪。作者公开声称交流是不可能的。他要我们放弃交流的幻想,断言:“我认为,今天的任务就是要放弃交流的梦想,同时又保留它激发出来的好处。我们说,把交流当做心灵共享的观点是行不通的。”又说,“我们永远不可能像天使一样交流,这是一个悲惨的事实,但又是幸运的事实。”他研究的是交流的失败,所以他说:“交流是两颗脑袋借精细无误的符号手段产生的接触。
《现代性的另一副面孔晚清至民国的书刊形态研究》对现代性的思考也是关于其他学者对中国艺术现代性两种说法的回应。首先作者表达了一种质疑,即对晚清民国时期的视觉实践名为“视觉启蒙”的质疑。作者质疑这一说法是否暗含着在观看梯级上有先人为主的设定,暗含着存在中西艺术属性差异也就是落后与先进差异的认识前提。如果作者这一质疑的答案为是,那么所谓守望传统也就被抽走了内在的合理性。事实上,这种认识忽略了现代西方艺术对东方艺术借鉴的基本史实,是西方中心主义语境下探讨现代性的必然结果。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与评述1850年至1949年上海新闻事业产生、发展与变化的历史。按照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特点,共设11章,对上海地区出现的所有新闻现象都纳入考察范围,诸如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新闻教育、学术研究、新闻法制、新闻社团、对外交流等,勾勒出上海新闻事业百年发展的全貌。作者根据翔实的史料,探索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对一些重要新闻事件、人物等进行新的评价;对的、落后的新闻媒体如实评述;对长期以来的难点、热点乃至禁区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填补了空白。所以,宁树藩教授评价该书“是一部上海新闻史的百科全书”,是“新闻史学界思想解放的一大成果”。
本书以晚清新型出版业—中间阶层的卓著机构和重要文本—为中心,讲述了这一新兴话语空间的形成、扩大及其重要性。 《时报》作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改革机构,既是本书的研究对象,又是研究的论据。作为研究晚清社会的进路之一,报纸被视作社会中发生的多种话语和实践的缩影,揭示了新的文化方式的协商路径与传统政治实践的转型。因此,对《时报》的考察,能够帮助我们对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有一个更细致的认知,而这一阶段曾经往往被武断地喻为王朝的衰落,1911 年革命的先声,或者是观念的过渡时期。将清朝统治的最后几年视作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会使我们重新发现这一阶段社会、政治、文化形态的问题,并且为我们重新反思后续的二十世纪中国开辟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