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整部西方文明史是用二十六个“拼音字母”写成的,那么,中国文明的整部历史就是用二十二个“干支密码”写成的。因为,陆星原编著的《汉字的天文学起源与广义先商文明——殷墟卜辞所见干支二十二字考》将证明,除了殷墟甲骨文的主题是用王亥、大乙、武丁、妣辛等无数殷商先祖先妣的干支名字组成的,中国古史中的其他关键词汇原来也都是用干支术语组成的。 《汉字的天文学起源与广义先商文明——殷墟卜辞所见干支二十二字考》以战国《楚帛书》和《尔雅·释天》记载的“隐性干支”术语为基本依据,初步考释出了一批以“隐性干支”命名的中国商代暨先商时代之神名、人名、地名和国族名,并指出所有这些干支术语和汉字创意的总源头,都来自四千八百多年前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中国天文学知识和占星历法制度。 《汉字的天文学起源与广义先
《地域文化与乡村振兴设计》论述乡村振兴设计缘起、地域文化探查、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立足社区的本地设计、开放互联的协同创新等内容,并对乡村振兴设计模式进行了总结。
全球800万册,广受世界儿童喜爱的玩具书。 推一推,长颈鹿脑袋动呀动;拉一拉,小老虎的眼睛眨呀眨;摸一摸,小兔子的耳朵毛茸茸……不用去动物园,就可以触摸羊驼的脑袋;绒顶柽柳猴的头发;小兔的耳朵;猞猁的舌头;通过推拉的小机关,河马的大嘴;大象的鼻子;变色龙的舌头将带给孩子意想不到的惊喜。30种可爱的动物,多种有趣的互动小机关,促进孩子触觉;视觉;小手的灵活性;认知等多种感觉与能力的发展,激发孩子探索世界的热情。
本书基于对《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的定量研究,以《等级划分》3000字为主要对象,研究了汉字的笔画、部件、结构、理据、语义、多音字、同音字,以及外向型检字法等相关问题。本书数据翔实、观点新颖、直接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需要,适合于汉语国际教育从业者及相关专业的学生阅读。
《方志写作学基础教程》是一部系统研究方志写作问题的学术专著。作者韩章训以现代哲学活动理论为指南,以分析方志写作主客体关系为切入点,以探究方志写作基本规律和方法为重点,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方志写作理论进行一次新的探索和整合。全书按照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相统一原则进行谋篇。卷首设绪论;卷中主体部分设12章,即写作观念、活动、总术、体例、体裁(上)、体裁(下)、技法(上)、技法(下)、筹备、运思、行文、修辞,计40多节;卷末附论志书音像片。本书在阐述方志写作基本理论过程中,注意与相关学科开展对话,且提出一系列前沿性的学术观点。因此它不仅具有现代学科通论所应具有的横贯性、基础性、整体性、现代性和前瞻性,而且视野比较广阔,体系比较完整,是一部富有新意和具有现代形态的方志写作学通论著作。
藏语噶尔话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噶尔县的四乡一镇,属于藏语卫藏方言阿里土语。本书内容由三部分组成:语法导论、标注文本和对照词汇。语法导论简要描述了噶尔话的语音、词汇、词法、形态、句法等基本特点。标注文本对会话和民间故事文本材料进行隔行对照语法标注。对照词汇是从本书标注文本中提取出来的。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说解文字原始形体结构及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也是流传最广的中文工具书。汉朝许慎编著,是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原书十四篇,叙目一篇,共十五卷。原文以小篆书写,逐字解释字体来源,全书共分540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 《说文解字》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特别是《说文》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书中关于秦汉时期全国各地方言的介绍使其成为了解中国古方言一本参考书籍。 说文解字选取了最常用的汉字,对其文化内涵进行了简洁的解析和阐述,每个汉字前都列举了该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还配有插图,形象展示每个汉字的字形与字义的
《语言教育战略研究丛书:外语教育政策价值国际比较研究》从外语教育政策的价值维度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外语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回顾外的外语教育政策价值现状,借助公共政策学和教育政策学理论视角,尝试建构外语教育政策价值分析框架,基于对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外语教育政策的价值比较,探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外语教育政策价值维度的主要问题,认为语言安全与战略性价值确认是当前外语教育政策变革中必须重点考虑的领域,同时提出战略调整建议和措施。
沈家煊主编的《走近形式语用学》是《西方语言学理论译介》丛书的一种,系统介绍了当前国际语言学界关于形式语用学的进展,内容包括语用推理的实用逻辑观念;言语行为理论的形式语用学;博弈语用学;量化、数量和形式潜伏语用分析条件句增力研究;汉语违实句分析等。本书在介绍西方理论的同时,力求有原创性的观点和分析。本书还特别注重对汉语的研究,研究课题基本上都是在中文出版物中较新的题目。
书内容包括韩国历代汉文字典凡16种。如:《训蒙字会》《字类注释》《全韵玉篇》《第五遊》《新字典》《字林补注》等,。历代词典凡10种。如:《财物谱》《广财物谱》《方言类释》《古今译林》《译语类解》等。历代汉文韵书凡8种。如:《华东正音》《东国正韵》《四声通解》等。历代汉文字谱凡9种。以上材料在中国具有首示性系统性。将其进行全面的梳理介绍和研究,不仅可以了解中国辞书在东亚文化圈传播的历史,更可以借鉴跨文化和跨语言背景下,汉字形音义的发展脉络。尤其是韩国汉文辞书编撰的高峰期在中国的明清两代,韩国汉文辞书中所包材的材料对于近代汉语的研究可谓他山之石。
《古代汉语汉字对外传播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围绕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组织材料,研究中国古代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重点分析了汉语汉字在“汉字文化圈”国家的传播情形,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上,更是一部还是从汉语汉字传播角度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史的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