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收录中国文学学科词目一万八千余条。分作家、流派社团、作品、名词术语、研究著作、报纸、刊物、文学人物等大类。全书词目分十二个单元,按时代依次编为: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辽金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及近代文学,现代文学,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文学理论批评,文学史通论 总集及其他。每一单元内的词目以类相从。每类词目一般按时间先后编排,年代无从查考或界限不明的置同类之末,以见其文学发展脉络。书后附有 中国文学大事记 本辞典主要征引参考书目 。自 1997 年出版以来,屡次修订,以符合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发展的实际情况。
《语文:表现与存在》四卷本,是一部系统而深入总结中国百年语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吸纳欧美存在哲学和语言学心理学新成果加以融贯并推陈出新,涵盖面广、体大思精的语文学理论著作。 作者认为,语言教育要唤醒学生固有的言语生命意识和言语潜能,使之得以良好的养护和培植,使他们的言语才能得到积极主动的发挥和张扬,从中感受成功与失败、满足与自尊,并成为言语上自我实现的人。
本书是对先秦时代的玺印、陶文、货币和石玉(石刻、盟书、玉和玉铭等)这四种古文字材料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全方位整理,按照《说文》体例,进行文字编编撰,将古文字字形汇集于相应字头之下,标明每一字形的具体出处、所在辞例、时代以及国别,汇集了原始材料及研究成果并与古文字字形及其释文关联,是一部依据古文字资料的内在规律编纂的大型古文字工具书。本书首次将先秦玺印、陶文、货币、石玉四种古文字材料纳入统一的整理框架,为学术界提供详实、可靠并且综合性成体系的材料,对传世文献的整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学科的研究有所助益。
《古佚三书》全为忘佚之书,忘佚时间短的一千年,长的三千年。该书四本为:古佚三书之一,《上元本玉篇》,唐 孙强增订,宋末元初忘佚。 近年来,人们但闻其名,未见其书,一些评述说多属臆测之词。现从辽、金文文献发现并辑校成书,这对词典、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由杨正业,冯舒冉,魏现军辑校。 古佚三书之二:《韵》辽 佚名撰。词典学界,语言学界从未听说过《韵》这样一本书。现在依然有人持怀疑态度而提不出证据。此书记万条语言材料,辽人、宋人、金人、明人都叫《韵》,这根本无需辩驳。本书由杨正业,杨涛辑校。 古佚三书之三:《小学钩沉三篇》,清人有《小学钩沉》和《小学钩沉续编》。此《三编》辑录的全部是唐代以前的新材料。杨正业,杨涛辑校。 古佚三书附:《大广益会玉篇》,宋 陈彭年等
《古文字演变趣谈》这部书风趣地讲述了古文字的故事,这部书也严谨地考究了古文字的演变过程。文学家的笔调,文字学家的思辨,夏渌先生的一篇篇精悍短文,让我们读得轻松,也让我们获益良多。谈情说爱、议食论性、太阳的黑点、青蛙的哭泣、赵本山的扯蛋、人尾巴的功能……这些话题的短文引人入胜,对古文字学不甚了解、不太关心的人,也会有兴趣阅读。
当今国内翻译学研究领域最为活跃的学者王克非、许钧、刘军平、刘云虹、林克难、郑海凌、谭载喜、廖七一、穆雷联袂编著的翻译理论教材。 以开阔的视野,展现翻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特别对近几十年来中西方学者在翻译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作了系统的梳理。 注重融合性,在把握翻译学现状和发展的基础上,融合中西视野,对翻译学主要流派作了精要的归纳与评述; 追求体系性,以基本理论问题为中心,采取中西比较的方法,凸显翻译学的内涵和学科特色; 坚持发展性,采用历史、发展的目光审视与思考翻译问题,注重揭示理论发展过程中各种流派或理论之间内在的、历史的联系; 突出开放性,全书提出了100个思考题,涉及翻译学的基本问题和翻译学研究的新课题,提供了学术思考线索和新的思考空问,引导读者对翻译活动和翻译研究
《说文解字》是中国靠前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它开启了汉字按部首编排的汉字字典编排方法,抢先发售阐发了“六书”的内容,贯穿了六书的原则;此外《说文解字》还收录了汉字形体的多种写法。
本书被称为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拓荒之作,首次提出的心理空间理论已逐渐演变成认知语言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心理空间是我们人类思维和说话时临时构建的部分信息集合,其构建主要是为了局部话语的理解。Fauconnier在本书中运用心理空间这一概念讨论了指称的隐晦性和透明性、指称中的角色和价值之间的复杂关系、语用预设、违实句和比较句等语言哲学遇到的难题,书中详细的论证和大量的语料说明,心理空间理论可以对语言哲学中的难题做出统一而又简明的诠释。 本书适合认知科学、认知语言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生、高校教师和专业研究者阅读。
您最近查看的商品和相关推荐 查看或编辑你的浏览历史记录 查看产品详情页面完毕后,在此处了解返回您感兴趣的页面的方式。
你学习那么好,为什么写不好论文? 论文写作是教育界面临的痛点问题之一。这是由于:一方面,论文写作的底层逻辑是思维培养,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更侧重知识的传递。另一方面,缺乏系统而规范的写作课程教学,部分高校开设的写作课直接采用导师指导的实践课型导致教学过程不够科学化、体系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两位作者将微信公众号 女教授跟生活的死磕 中关于论文写作的130余篇文章结集出版,分为写作意识篇、师生互动篇、问题意识篇、文献使用篇和写作流程篇。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惠及更多的师生。 100天写出一篇论文:论文写作的本质及过程控制 写作者在论文写作中经常遇到困难,这些困难导致写作者要么不知道怎么下笔(写不出),要么写出来的论文不符合要求(写不好)。经过多年的教学观察和实践,本书作者发现这些困难主要是
《集大成得智慧:钱学森谈教育》汇编了钱学森关于教育问题的著述、讲话、通信以及学界对钱学森教育思想的评述等相关文献,展示了钱学森对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德育、美育、体育、智力开发、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以及大成智慧教育等方面的深邃、独特的学术思想。
20世纪50年代,代认知科学产生于先验哲学世界观。1975年,莱考夫提出心智的亲身性,开始创立与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一致的认知语言学,由此形成基于实证立场的第二代认知科学。 本书根据人类的范畴化以及认知模式研究,阐述了新的“经验主义”。册“机器的心智”,包括范畴与认知模式、哲学的启示两大部分;第二册“实例研究”论证了采用经验主义方法可以做些什么。基于多学科成果,作者对古希腊以来流行于西方的思维和理性的经典观念,即 “客观主义”展开批判,对心智和语言哲学中的关键问题加以述评,展示了认知科学的跨学科研究范式。 作为认知科学领域的一座里程碑,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进一步观察心智和语言奥秘的窗口……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古汉字发展论》从原始材料中,提取字形,截取汉字历史的前期阶段作了全面研究,对不同时期的汉字形体、结构、使用等情况进行了静态描写和动态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汉字的特点,描述了汉字各种属性传承和发展的脉络,总结了汉字发展的规律,为汉字发展通史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