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始于甲骨,归于草,较早系统完备的起点乃为说文。字本无体,外衣不同而已,甲骨金文大篆乃初生之幼童,天真烂漫,隶楷乃西装革履,正襟危坐,草书乃灯光聚秀,超然之舞。历代习书者,苦于汉字各体纷繁久矣,常常是顾此失彼,难以打通。本书稿《常用汉字字法演义图集》试图从篆字到草书,以型为主,音为辅,做一些归类,探求其演变规律,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可像字典一样查阅的工具书 字法演义图 ,把握规律,节约时间,提高练字实效。
唐石經本春秋經傳集解(全十三册) 《儒典》出版后受到文化学术界广泛关注和好评,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现陆续出版平装单行本,共计108种397册图书,分四辑推出。第一辑(36种),收录唐石经本系列、经注本系列、经注附释文本系列、纂图互注本系列。第二辑(18种),收录单疏本系列、八行本系列、十行本系列。第三辑(16种),收录宋元人经注系列。 第四辑(38种),收录明清人经注系列。 《儒典》平装单行本的编纂出版,是对儒家经典的一次精选和萃编,集合了历史上儒学文献经典著作的优良版本,为文化学术界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儒家经典代表性版本、儒家经典注释的代表性成果,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相信对学习研究、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语法化的世界词库(中译本)》是对世界语言中语法形式和结构式单向性变化的最重要总结,是作者十年学术研究的重要成果。《语法化的世界词库(中译本)》为读者提供了发现不同语法意义如何原则上相互关联的工具,并且探讨了如何处理一词多义与异形同义现象,以及为什么某些特定的语言形式同时具备词汇功能和语法功能等问题。 本中译本的特色是在翻译的基础上增加了“附注”和“译者注”。“附注”举出语言或方言中平行的语法化过程,使我们了解到同样的一个语法化模式在语言或方言中也有相同或相似的表现;“译者注”则对正文中的某些术语进行解释,或者对原著中某些词条在引例或阐释方面的不当进行订正。
二十八平钧玄幽眇,百万余字煌煌巨制,铸就我国部专释一字的专门辞典,系统总结了中华文明对死亡的认识,填补了我国语言学、社会学、生死学研究的一项空白。 生死大矣。“死”虽一字,但其表述在汉语词汇中最为纷繁多样。全书共收辞条一八条,凡见于古今扁语典籍及近代以来中文报告中的“死亡”同义、近义词语皆在收录之列。释以来中文报刊中的“死亡、同义、近义词语皆在收录之列。释义全面准确、书证翔实严谨、表述生动贴切,充分展示了汉语言和丰富多彩国人五千平生死观的流变。 汉藏语言学大师、中国语言学会原副会长邢公畹行生以89岁高龄亲为作序,给予高度评价。
《上博楚簡文字声系》 (一、~八)為2012年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全書共8册360万字,主要分 正編 、 合文 、 附錄 3部分。 正编 依上古韵部系字,凡30部。每韵之下依上古聲紐系字,凡19紐。每個聲首所系諧声字依形旁分類而排列,大致按 人 、 物 順序排列。書後附筆畫索引、拼音索引等。 《上博楚簡文字聲系》(一~八)窮盡式地搜集上博楚簡文字资料,吸取學術界的*成果,對于古文字研究,尤其是對于戰國文字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為*部全面研究上博楚簡文字的重要著作。
作者在前言中回顾了周原甲骨文自发现以来的研究状况,对学者们多年来的研究作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对目前周原甲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指出,由于学者们在“王与周方伯”、“(册口)周方伯”、“宗的位置”等问题上不同的理解,从而形成了周原出土甲骨“商人说”、“周人说”和“卜辞出于商人之手,记事刻辞出于周人之手”三种不同的观点。此外,作者还详细介绍了周原甲骨目前的保存状况和保存地点。 正文部分展示了周原甲骨的放大照片,清晰地显现出周原甲骨文的本来面貌,它使学者在辨认周原甲骨文的同时,把研究引向深入。作者对原来被认定的300片甲骨重新进行辨认,提出H11:62、79等58片甲骨为非人工刻划甲骨,当不属于研究的范畴;H11:149、166等16片甲骨为刻划的界栏和符号甲骨,其余的甲骨文当是研究的重点。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