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范畴词典是作者在吕叔湘先生的引导下,对古汉语疑问时间语义范畴进行几十年研究的成果时间卷的本体部分包括三千多个记时词语,每个词语都有的释义和精选的若干例句,上起甲骨文,下迄明清小说,时间跨度大书中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排序原则进行排序,即按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序,对每一个疑问词条均进行了解释,并列举了出处
该书作为普通文字学概论性著作,就文字的定义、特征、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特征进行了归纳;对文字的形成,文字的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文字的传播与接触进行了诠释;同时对文字学的研究内容和其学科体系的构成以及文字学的资料和方法的特别之处做了全方位的探讨。同时还针对中西方文字发展演变、汉字与少数民族文字的发展演变,横向、纵向进行分析、论述,从而揭示了人类文字的普遍结构规律和演变规律。
本书所录文章共五十三篇,主要是第五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与会学者提交的论文。大多数文章皆配合研讨会主题“商周全文”撰写,其中多篇论文所涉内容,更是首次对外公布之新材料。本书内容丰富,论述透彻,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本书为繁体版。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丛书:汉语史史料学》十分注重实用性,因此在章节安排及具体论述中也从实际出发,并不一定面面俱到,而将对读者最有用的知识作为讲解重点。如章“文献学基础知识概要”,笔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便是古文献学,一直从事古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对本章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应该是很熟悉的。根据笔者的观点,作为二级学科的古文献学,应该包括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编纂学、典藏学、出土文献学等8个三级学科。②如果纯粹从学科体系出发,“文献学基础知识概要”应该系统介绍上述8个三级学科的基础知识。但考虑到《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丛书:汉语史史料学》不是古文献学教材或着作,其读者对象主要是汉语史学习与研究者,编纂学、典藏学的知识对他们而言并非急需,出土文献学的相关内容则在《浙江大学汉
于省吾先生所著《双剑移吉金文选》是一部有关殷周彝器铭文研究的学术专著。该书曾于一九三二年由北平大业印刷局代印出版,解放前在学术界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时至今日该书仍不失为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的重要参考书之一。有鉴于此,我们征得于先生家属同意,现据大业印刷局代印本影印出版,以供有关研究者参考。吉金文字之学肇自有宋欧剑诸公开其端及有清吴清卿孙仲容推阐益精而彝器所出亦寝多晚近名流迭相搜讨号为极盛然大氐注重字体至於文义之精微则识者盖鲜夫鼎彝所载皆三代之高文也识其辞而不通其义其为得也几何况。
本书是对上古音的复声母问题的集中研究,主张上古音里无复声母。作者收集了非常丰富的语音资料及相关的文献材料,分别从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文献学、考古学、人类学等角度来分析证明上古无复辅音,并触类解决了一些相关的音韵学问题。本书的撰写为上古复辅音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意义重大。
吴承学编写的《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对中国古代文体学进行了较完整和系统的梳理,是对中国传统文体学的回归性研究,在西方文体学研究的影响之下,坚守中国文化本位立场,根据相关史料和文本系统考察了中国文体学的历史发展和特征,是一部结构合理、论证严谨、征引翔实的学术著作。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共24章,分别从学科论纲、文体学考察、文体功能、人品与文品、地域对文体的影响、文体形态,以及中国古代各时期学者对文体学的研究著作等方面出发,论述了中国传统文体学研究的各项基本问题,宏观地再现了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发展轨迹,凸显了文体学在中国文化体系中的重用,是一部文体学研究的作品。
如果说,整部西方文明史是用二十六个“拼音字母”写成的,那么,中国文明的整部历史就是用二十二个“干支密码”写成的。因为,陆星原编著的《汉字的天文学起源与广义先商文明——殷墟卜辞所见干支二十二字考》将证明,除了殷墟甲骨文的主题是用王亥、大乙、武丁、妣辛等无数殷商先祖先妣的干支名字组成的,中国古史中的其他关键词汇原来也都是用干支术语组成的。 《汉字的天文学起源与广义先商文明——殷墟卜辞所见干支二十二字考》以战国《楚帛书》和《尔雅·释天》记载的“隐性干支”术语为基本依据,初步考释出了一批以“隐性干支”命名的中国商代暨先商时代之神名、人名、地名和国族名,并指出所有这些干支术语和汉字创意的总源头,都来自四千八百多年前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中国天文学知识和占星历法制度。 《汉字的天文学起源与广义先
如果说,整部西方文明史是用二十六个“拼音字母”写成的,那么,中国文明的整部历史就是用二十二个“干支密码”写成的。因为,陆星原编著的《汉字的天文学起源与广义先商文明——殷墟卜辞所见干支二十二字考》将证明,除了殷墟甲骨文的主题是用王亥、大乙、武丁、妣辛等无数殷商先祖先妣的干支名字组成的,中国古史中的其他关键词汇原来也都是用干支术语组成的。 《汉字的天文学起源与广义先商文明——殷墟卜辞所见干支二十二字考》以战国《楚帛书》和《尔雅·释天》记载的“隐性干支”术语为基本依据,初步考释出了一批以“隐性干支”命名的中国商代暨先商时代之神名、人名、地名和国族名,并指出所有这些干支术语和汉字创意的总源头,都来自四千八百多年前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中国天文学知识和占星历法制度。 《汉字的天文学起源与广义先
吴承学编写的《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对中国古代文体学进行了较完整和系统的梳理,是对中国传统文体学的回归性研究,在西方文体学研究的影响之下,坚守中国文化本位立场,根据相关史料和文本系统考察了中国文体学的历史发展和特征,是一部结构合理、论证严谨、征引翔实的学术著作。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共24章,分别从学科论纲、文体学考察、文体功能、人品与文品、地域对文体的影响、文体形态,以及中国古代各时期学者对文体学的研究著作等方面出发,论述了中国传统文体学研究的各项基本问题,宏观地再现了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发展轨迹,凸显了文体学在中国文化体系中的重用,是一部文体学研究的作品。
《湖湘文库:江永女书文字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女书是世界文化遗产、女书的研究、女书的历史、女书传人和作品、女书记录的语言系统、女书音节文字的异体字、女书音节文字的多音字等。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丛书:中国少数民族母语文学研究》为多人多篇论文集,所收录的论文内容主要包括古代民族母语文学创作与研究,现当代少数民族母语文学创作与研究,少数民族母语文学创作、研究的理论思考等涉及我国21个少数民族文学的相关内容。本文集的出版对促进中国少数民族母语文学研究,拓展少数民族母语作家视野,提高少数民族母语文学创作水平,繁荣我国各民族文化事业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白川静文字学的精华》作者是日本的汉字学家,他的研究立足汉字学,横跨考古学与民俗学,旁及神话和文学。《白川静文字学的精华》主要内容包括:释文;释史;我的履历书;白川静先生简历;白川静先生著作目录;白川静著作中文翻译出版现状等。
《中国文字发展史》丛书基于穷尽性量化数据分析,进行断代调查和描写,科学呈现各个重要时间段落文字发展规律,关注发展的系统性,以及影响发展的因素和环境,形成断代各卷的描写特色。《商周文字卷》深入统计了商周各个时期各类文字资料的字频、构件、结构、体态等层次的数据,以定量的方法对商周汉字的发展演变进行研究。数据充分。分析科学,着眼系统,在商周文字发展研究目前,称得上是一次整体突破。